第五十六回:周曾细讲大觉寺 玄会领众观佛迹(下) (第1/1页)
随着僧伽罗王使者的觐见与劝说,在这使者辞别五印度最大的王之后,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关于这兴建这佛寺事宜。只听其中的一位大臣这样说道:“菩提树是过去未来佛成为圣果的地方,微臣感觉在这里建寺比较合适。因此这五印度最大的王,就决定在这个地方建设一座寺庙,并在这寺庙门口,树立了一座石碑,碑文的铭文是这么记载的:“接济众人而毫无私心,是众佛最好的交到,惠施济渡有缘之人,是圣人明白的训诫。在下不才,敬受天命而继承帝位,建造这座寺院,以旌表圣人的遗迹,福缘与恩德上达祖先,下及百姓,我国的僧人可以在寺中随意停留,别国僧侣亦同此例。子孙后代,世世相传,永无穷尽。而这座寺院,就是如今的大觉寺。”
“也就是说,这大觉寺是开创了这佛门弟子可以在其他寺院借宿的先例是吧”小六听闻周曾的这番讲述之后,就这样问道。
“正是,可以这么说”陈茂材手持着旌节,走在最前面一边细心的听着,一边警惕性的说道。
从这个故事以后,佛门僧人,再也没有出现留宿而不被接纳的过程……
一行人就这样欢愉的聊着,走着。正是因为王玄策这次的明目张胆,以及大张旗鼓,所以,这沿路而来的护送,也是相当的严密与紧凑。尽管有部分在黑暗之中的眼睛,一直注视这他们,可是丝毫不敢轻举妄动。而这一幕,也严严实实的呈现在陈茂材与王玄策的眼中,他们仅仅只是没有点破而已。
不知不觉又是一些时日,看花谢花开,听清风拂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们终于来到了这摩揭陀国,佛陀顿悟的菩提树旁,大觉寺前。
因为事先已经得知,他们要来这大觉寺礼敬参拜佛陀。所以,这大觉寺的寺主玄会法师已经早早的领着众弟子,在山门外等候这他们的到来。此时的玄会法师也已六十来岁,虽然面容沧桑,胡须发白,但是身披一件米黄色袈裟,看起来也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
这大觉寺毕竟有大几百年的历史,不仅古树参天,更有这浓厚的佛教气息。虽说这鸠摩利罗去了少佛教寺院挑战,但是因为介于对佛教的尊重,这大觉寺的特殊意义,他始终未曾来过,所以,这里的香火依旧很是鼎盛。
看着王玄策等人这样身着大唐官服,手持旌节,庄严肃穆的来到这大觉寺门之前。玄会法师随即走上前去,施了一礼道:“大觉寺寺主玄会,欢迎大唐国使节前来观瞻礼佛。”
王玄策也引着众人,翻身下马,回了一礼道:“多谢法师盛情相迎。”一番寒暄之后,众人就被这玄空法师引入了这大觉寺内。
在一番畅谈之后,为了显示这份庄重,王玄策就在这玄空法师的提议之下,特意选择了在四日以后,诚心礼佛,这余下的几日,每天吃斋念佛,焚香沐浴,以求心灵的精华,内心的平静。
虽说王玄策等人是带着使命以及疑惑而来,可惜的则是这因为这惨死的乞丐,未曾说明具体的内容,所以,到了这里之后也不好主动的问及。仅仅只能是旁敲侧击,以及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言之语,以求能够觅得蛛丝马迹。当他们发现这玄会法师,暂时没有异常之像的时候,王玄策内心之中也稍稍安稳了不少;一方面不仅仅是因为他信任这玄会法师,另一方面则是让他感觉到这玄会法师是值得信赖的。
虽说这份安稳在王玄策内心之中升起,但是这件事情,却在玄会法师的邀请之下,率先将其打破。随着中午用斋的结束,众人也都回到了各自的禅堂之中。
“大哥,这一上午,我也细心的观察了甚久,丝毫未曾发现什么异常呀”周曾对围坐在桌子旁边的王玄策庄重的说道。
“大哥,自从入了这大觉寺之后,我也是细心的揣摩了很久,这玄会法师也似乎还和先前一样,没有任何的变化”陈茂材也随口接话到。
“是呀,我也观察了很久,不仅和这玄会法师聊了不少,也和他的弟子交谈了一些,暂时也为发现异常”王玄策若有所思的向他们说道。
“你们说这乞丐,为什么要指明让咱们到这大觉寺呢,可是到了之后又什么也没发现。”陈茂材带着甚多的疑惑说道。
突然之间,王玄策还想再次接话下去,但听着周曾随即制止了他,小声的说道:“有人来了”,待其话音刚落,但听这禅房门外,就走来了这一阵轻盈的脚步之声,随着“咚咚咚”的敲门之声。
但听这周曾随口问道:“谁呀?”
“是老僧我,玄会,王长史在吗?”
听得是玄会法师亲自前来,这王玄策赶忙引着二人起身,亲自打开了这禅房的大门:“让侍从传递一声就可以,怎能让法师亲自前往我的禅堂之中呢?”王玄策客客气气的对他们说道……
“唉,王长史乃是上国的使节,大王还特意传下令来,让我等盛情相待,老僧怎能劳您大家呢?”玄会法师谦虚的说道。
“法师快快屋内请?”王玄策转身,就准备礼请法师进入这屋内畅谈。
可是这玄会法师则是宛然一笑道:“不了,不知王长史这会儿可有事情,如若无事,就随着老僧暂且熟悉一番需要礼敬的佛陀遗迹,以防止到时候出现差错,避免对佛陀的不敬,可好?”
听得法师如此的心细,王玄策等人,自然是没有理由决绝,于是欣喜的同意了玄空法师的建议:“如此甚好,多谢法师的一片美意”
“既如此,那咱们就走吧”玄空法师于是就引着王玄策,周曾,陈茂材三人出了这大觉寺,率先来到的就是这菩提树旁……
但见这菩提树,经历几千年的风霜,不仅枝繁叶茂,更是颇为粗壮。望着这如此高大的古树,让王玄策不由得就想起了这轩辕黄帝陵前的那颗黄帝手植柏,也是经历几年前的风霜,感受着文化的根本脉络。就如佛教的根,在这颗菩提树下一样;中华民族的根则起源于这颗轩辕黄帝手植柏。
树是一种最直观,最明目的感受。虽然文化脉络不同,发展的方向更是不同,但是揭示的意义则是想通的。但见这棵菩提树,被一个周长五百来步的小城围拢这。虽说猛得看起来,这颗菩提树很是健硕,但是如若细心观察,似乎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细小的缘由…
阅读网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