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观此一幕,就赶忙交代陈茂材带好大家,防止节外生枝。话音刚落,他就急急忙忙的走了过去,经过一番询问,当明白周曾的意思之后。就用熟练的梵文,不仅面带笑意,更很是和善的给这位年轻男子说道:“你这两钱半的银子,他多给你了五钱;他的意思是不用找了,就权当是送你的”
此时,但见这年轻男子,上下打量了一番王玄策,感觉他比周曾和善了很多,故而就无奈的说道:“该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丝毫不能多要;不劳而获得到赏赐,是要受到佛祖惩罚的!”
一句话,随即就让王玄策和周曾明白了过来。于是王玄策就抽出随身带着的青釭剑,在这一块三钱的散碎银子上折腾了半天,才准确的称了两钱五的银子,给了这个中年男子。这男子接过之后,不仅颇为满意,更笑的合不拢嘴,连连致谢这他们,将他的货物尽数卖完。
而经历此事之后,不仅周曾,还包括所有人,都吃了一堑长一智。买了一些核桃,还买出了在他们看起来不应该有的事端;但是这就是风俗,这更是一个国家的风情面貌。这也说明了这里的人,不但是憨厚老实之人,更不会有一丝一毫之欺诈!
一行人经过这葱岭附近的珂咄罗国,再过了这纥露悉泯健国;又渡过这缚刍河,就到了这缚喝国小王舍城附近。经过一些时日休整之后,再到了这气候极其寒冷的揭职国,跨过这大雪山,就到了这气候颇为狂野多山的梵衍那国。又休整一些时日之后,再经过这民风颇为彪悍之迦毕试国,过了他们的王城,沿着连绵不断的山谷,跟随五印度商人的步伐,翻过这黑岭之后,就到了这北印度境内……属于他们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春来夏至,夏走秋来,如今这王玄策,已走了将近三个多月的光景。这些时日,李世民又得到西域各国之奏疏,均是上表再次表示诚心归附之意,故而也让他很是欢喜。
面对如此之太平盛世,李世民在大兴宫内也颇为无聊,今日又是闲来无事,这江夏王李道宗也刚好汇报完事情。于是,李世民就让他陪着自已一起出宫看看……
长安城依旧是如此的繁华似锦,朱雀大街依旧这这样熙熙攘攘,各国使节不停的来来往往,伴随着商贩的吆喝声,换上了常服的两人,不经意间就走到这弘福寺旁。恰好口渴,于是二人一商量,就准备去看看这玄奘法师,顺道再讨一杯茶吃……
正在译经院颇为忙碌的玄奘法师,看着李世民与李道宗前来,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来。一番寒暄问候之后,李世民就随手翻看这译好的经书,只见其中有一本说到这婆罗门教,以及印度之贱民。只因王玄策以前向其提及过,这贱民之命运,颇为悲惨,可以随意屠杀嬉戏;于是就再次勾起了李世民的兴趣。只见他颇为好奇的问起了玄奘这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关系,以及这印度的四大种姓的问题……
玄奘法师礼让李世民君臣二人,于老歪脖子枣树下的石凳子上落座之后,就亲自斟茶侍候。一巡香茗之后,就娓娓道来,故而有了大致如下的一番概述:
“这五印度之宗教错综复杂。至如今依旧是各种宗派混杂,不如咱们大唐,仅仅只有儒释道三教而已。说起这婆罗门教,比佛教之历史更早,而佛陀释迦摩尼正是出生在一个信奉婆罗门教的王族之中。
这婆罗门教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之吠陀教,以崇拜梵天以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并且还有这颇为森严之等级,为了便于管理,就将这人分成了五类,除了四大种姓之外,还有贱民这个阶层。
而这四大种姓正是:婆罗门,掌握宗教祭司之权;刹帝利:为贵族和武士;吠舍:为商人;首陀罗:为农民。除了这四大种姓之外,就是不属于这四种种姓之贱民;其性命均可随意糟践,这也就是王长史第一次出使天竺之时,遇到的阿罗那顺追杀贱民娱乐之场景!”
听到这个地方,李世民和李道宗虽然感觉很是残酷,但也理解这别国之风俗……
看到他们也听懂了个大概,玄奘法师又说起:“人生与天地之间,不管个人还是团体,不管国家还是宗教,永远和钱和财富摆脱不了关系。
在一千多年前的五印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产的丰富,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巨大进步。而当时我们东土正处在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春秋时期,各种学说林立,老子孔子庄子等大家更是数不胜数。
而在五印度,随着刹帝利拥有财富的增加,这刹帝利阶层自然而然的就这样崛起了,而依靠神权掌控五印度的婆罗门的权威地位,因为经济基础的变少,经济来源又被刹帝利掌控,自然而然的就被削弱了。
而此时,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颇为殷实的,刹帝利王族的佛陀就这样降临了人间。自从他长大成人之后,总感觉这婆罗门教因果循环的论调,与追求人***的思想颇为不符。于是,就开宗立说,创建了佛教一脉……自此佛教在当时五印度黑暗的上空,开启了一丝曙光。”
“原来如此,看来这佛教和婆罗门教也是同出一脉呀”李世民若有所思的对他们说道。
“如果从大范围来说,可以如陛下之理解,但是从根本性的教义上来解释,却相去甚远!”玄奘法师又一次对其解说到。
“此话何解?”李世民差异的问到……
玄奘法师看着二人面前的茶盏已经空了,随即亲斟茶汤之后。就望着诧异的李世民,以及疑惑的李道宗,于是微微一笑,接着又对他们详细的解说到……
玄奘法师该如何解说才能大小李世民君臣二人的疑惑呢,请看下回……
小知识:吐火罗既是民族名,也是地名,中国唐朝以前称其为大夏,自唐朝开始称吐火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