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和他的社会地位一样,都有特殊的要求。他必须展某些特质,或压抑另外一些特质――就像戴上面具一样。就算是在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例如亲子、夫妻、朋友甚至情人之间,都必须依照某些规则,小心行事。在这些关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无心的过失,而受到伤害的一方只能自我克制,不能采取报复或攻击性的行为。”以牙还牙”的原则只能用在敌人身上,互相喜爱的人必须学会真心宽恕对方。
每一个人都会学习如何包装自己的外表,使自己受欢迎。一位母亲不仅教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需求及**――特别是倾向暴力、冲动的一面,还会教导孩子替别人着想、考虑到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禁忌。她们同时也告诫孩子们:愿望不会一次全部实现,孩子们必须学会接受这个事实,不能对这种情形有所抱怨。对弗洛伊德而言,”自我”就是由自己的冲动与团体生活需求之间的妥协形成的,这正是文明社会在形成的过程中带给每个人的沉重负担。
{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消化、吸收这种学习到的行为,让它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些行为只是一个外壳,一个掩护冲动本性的面具,一个保护、隐藏不同人格的盔甲;有时这个面具甚至呈现出一个和真实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格。贪婪的人会用慷慨的假象掩饰自己的贪婪,结果却造成了浪费――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赞赏,他们在过度慷慨之下反而造成无谓的浪费。
同样的,吝啬的人会用节俭、谨慎、有智慧的面具隐藏自己的本性;只不过真正节俭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只有在因为贫困而担心未来的生活时,节俭才是一种慷慨,就像节俭的母亲是为了自己儿女的需求着想才省吃俭用的。
当人们放弃一段友好的关系,当他们争吵、断绝关系时,观察这些面具、盔甲的消失过程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人们会在最严重的争执中撕下所有的面具,因为它们已经没有用了;他们已经没有必要对外塑造一个和蔼的形象,而对方的友善和好感对他们也毫无用处了。一个人抛开宽恕和谐的面具之后,他以前一直小心隐藏、不为人知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
现在让我们以之前提到的两种人――贪婪的人和吝啬的人为例。当贪婪的人终止一段关系时,他们想要夺取一切的个性立刻显露无遗。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所有的东西,就算用抢的方法也在所不惜。有些人离婚时甚至会将保险箱一扫而空,把家具全部搬走。贪婪的人和吝啬的人不一样,他们不在乎一个物品是否有价值,他们会连没有价值的小东西也拿走――一个摆饰,一叠白纸,甚至是一面纪念奖牌。在争夺遗产时,他们不惜用偷的方法也要把东西弄到手。争执会在这种人心中引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掠夺**,让他们沉醉在强烈的满足感中。他们完全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任何不良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