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194章 杨夏的人才队伍(1)

作品:梦幻大时代|作者:二月二龙|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10-26 13:28:49|下载:梦幻大时代TXT下载
听书 - 梦幻大时代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co 杨夏投资汉唐船舶,也有为机械行业奠基的想法在内。,顶,点,小说 ..xstxt..几乎所有的网络小说都在写,现实世界也确实如此,华夏在发展中一直有两个软肋,一是材料,二是发动机。而发动机则是机械工业的核心,杨夏现在涉足,看能否为以后的事情做一些准备。

1981年,杨夏的汉唐在稳步发展,杨夏着重培养的人才也在以极高的速度成长着。

怎么说呢?有如我们每一个过来人,回忆起年轻时,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特别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过来人,对于未来、国家、社会、职业等等,几乎都没什么印象。

杨夏当年还算好的,大学填自愿,自然潜意识中模仿蒋维扬老师,填报的是师范院校,而且第一志愿一定是中文系,第二志愿是历史系,第三自愿便是政治系了,因为,当时的老师地位不低,人品又好,再加上一个农村中学的学生,他的视野有限,在他的眼里,最强的人不就是自己的老师么?所以,这是当时农村孩子喜欢填报师范院校的原因。此外,杨夏之所以填报这三个志愿,是因为当时的师范院校也只有这三个院系,至于财经学院这类当然也会收文科生,只是,当时的财经类专业哪有后世那么俏啊。

但是,杨春、杨崇迪和阿莲三人,以及刘兴等三十九人,包括赤泉中学见过杨夏的那些考生们,他们就有福了。

因为杨夏给他们展示了一个远超他们想像的世界。

先说高考。真的有那么难么?那个杨夏,是我们的同学呢,别人就只差一分就是满分了,而赤泉中学,去年不是考上了百多人么,所以,高考真的不是那么难呢,赤泉中学以及杨夏带来的变化,从心理上就破除了高考的神秘感。

再说大学,原来。对于赤泉中学的学生来说。省里的师大类,估计就是相当不错的大学了,当然,上京、青木两所大学。他们也是知道的。但他们的成绩却达不到那个档次。所以,在他们的眼中,并没有多少大学或专业可供选择。但杨夏给他们打开了一个世界,原来,在华夏之外,还有大学呢,而且,似乎,去国外的大学读读书,是不是比在国内大学读书更洋气呢?据说,国家还鼓励学子们报考国外大学的留学生呢。

再说钱财,虽然赤泉的人还是很穷,但赤泉中学的学生已经感觉到了财富带来的魅力和快乐。杨夏赞助的500万软妹币的建校款,正在一项一项地变成各类漂亮的建筑,首先是学校的土地面前,从原来的几十亩,一下子变成了500余亩,原来学校运动场前有一口当地生产队的堰塘,在杨夏的建议下,顺便成了未来赤泉中学的校中心池塘;

其次是赤泉中学在杨夏的帮助下,由原来隔周食用一次肉食一次油条的营养机会,变成了每周一次肉食一次油条的营养机会,让很多面有菜色的同学身体情况大有好转;再次是赤泉中学开始采取后世一些名校的做法,对于考取上京、青木等一流大学的学生,不但减免学杂费,还有奖金,当然,这奖金是由杨夏出的。

不过,杨夏千万叮嘱,不能再以“杨氏奖学金”的名义出现,杨氏,是一个家族概念,适合与乡土相联系,只要是东沟那块地盘上成长起来的学子,都可以享受。但赤泉中学却不能说是赤泉区的,这样等于是固步自封的做法,学校会办死的。

杨夏也不同意用“汉唐奖学金”的名义行事,因为他觉得这笔钱太小了,不足以代表汉唐的意义。最后,杨夏想到一个词:“校友奖学金”,也即全称叫“赤泉中学校友奖学金”,意义一听明了。现在,校友捐资的只有杨夏一人,杨夏相信,此后捐资给赤泉中学的同学名字会更多,至少,自己家里从赤泉中学出来的几人,将来在自己的指点下,肯定会成为这个奖学金的捐助人。

说钱财,其实是说心态。一个人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心情是不好的,斗志、勇气、进取心之类的都难以起到作用,但是,杨夏的刺激正好让大家的进取心上来,食堂的营养增加,看起来不多,正好让大家有精力读书,奖学金的设定,虽然不是每人都有,但至少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最后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主要是由杨夏给他们解决的。

前世,赤泉中学为什么升学率一直不高,后来变成了职业中学,再后来竟然会消失?难道,它与其他中学的差距真的那么大?其实不然。在七十年代末时,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都是差不多的,即便赤泉中学,也有西南联大毕业的高手啊。

其真实的原因,是县城的生活条件,比乡镇中学条件更好,而县城中学,多是县上干部子弟在那儿读,县教育局想不将其办成重点也不行啊,所以,但凡稍为优秀一点的教师大多被调进了城里,而留在乡里的教师,自然是能力不怎么样的,或者新分配来的教师。即便是新分配来的教师,只要稍为表现出一点能力,就迅速被县上的中学调走了。

当然,这个道理可以推理到市上,可以推理到省城,以及京城。一句好,好的人才好的资源,都在向城市里面移动。不过,类似于赤泉中学这种,距离县城只有10公里左右的学校,在后世也是存在着一些名校的。关键是学校能否留得住人才,而学校能否留住人才,主要是看80年代上半段能否确立一个领先的优势。

在杨夏的支持下,这个优势自然是逐渐建立起来了。

1980年高考,赤泉中学的总成绩,与1979年相比,总体上又有上升,考上一本重点大学的学生人数,以及总上线人数,都要好于1979年。

1979年,赤泉中学一共180名考生,一次性本专科上线107人,中专上线35人。其中一本线28人。1980年,赤泉中学参与高考的学生是260人(后来又加了一个补习班),本专科上线177人,中专49人。绝对数和比例都好于79年。

这个数字,也是应该的,因为,1979年时,杨夏的理念刚刚贯彻了不过大半年,而1980级的学生,则把杨夏的理念贯彻了至少一年多时间,没理由不比上一年好。

不过,1981年的赤泉中学,却与1980年差不多完全持平,虽然数量增加了,但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毕竟,赤泉中学是一个乡镇中学,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很不得的。

杨春,杨夏的新姐大姐,前世就嫁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老公,虽然后来生活不算差,但却说不上什么质量。这一世,杨夏最想改变的就是大姐杨春的命运。在1980年的高考中,杨春考到赤泉中学的第7名,最后被东海的震旦大学给录取了。这个成绩,让杨夏非常满意,毕竟,杨夏也知道姐姐杨春的智力,绝对不算是顶尖的那种,但姐姐做事很坚韧,很有章法,而且很细致。在杨夏的计划中,杨夏想叫姐姐以后来作汉唐集团的执行懂事或董事长助理,帮自己管理生意。

因为杨夏在差不多两年的企业管理中,决策没问题,战略没问题,但在一些企业的日常事务上,杨夏却经常犯一些简单的错误,这对于董事长的形象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这事儿,有杨春给自己做助手,提醒一下自己,有些不是很大的事,由杨春代为办理,自己就可以落得更轻松一些。(未完待续。。)

ps: 今天少了1000,明天三更。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