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329美溪小姐文会夺魁

作品:穿越之民国明珠|作者:即墨伦珊|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10-16 08:09:55|下载:穿越之民国明珠TXT下载
听书 - 穿越之民国明珠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高阳镇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的镇子,被蛇咬到的小孩子。街头放新鲜鹿血给人喝的猎人。熙熙攘攘售卖毛皮和骨头的小贩,挎着篮子去烧香的民妇。

这是个靠山吃山的地方。

距离高阳百里远的海宁镇又是别样的风景,海宁的文化兴盛,历来的名人极多,加上又有一个著名的水景奇观“钱塘潮”。这个靠水吃水的镇子是一种磅礴大气的味道。

早十多年前,第一任民国总理唐某人,甚至想把海宁镇设置为国家首都,可见这个地方的繁华兴盛。

去海宁看钱塘潮,张家的飞机是降落在海宁陈家花园的一片平地飞机场的。陈家是清朝的名臣,官至阁老,甚至还有民间的传说,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私生子。

乾隆南巡的时候,也多次住在陈阁老家中,所以花园巨大,有皇家的园林的气派。近些年坐飞机过来的大佬们很多。所以飞机场修的还算整齐。

张老太爷一行人在高阳的时候是钻密林子,跟一些山民猎户打交道,顶多应付了一个老夫子。

到了海宁,住在陈家花园,可是换了另一种画风,哗啦上来一堆夫子们,因为这边原先有几个大药商,另有在平安有股份的一个袁家,另有几个曾经和高校长,张院长答对过的文人。

拜帖一张一张的送来,张老太爷也不得不为了平安集团的外联交际做一些贡献,约好了这一批文人墨客同去“天风海涛楼”里观潮。

到了正日子,张老太爷穿了一件青绸布对襟汗衫,下面是月白色长袍。左右是两个穿骑马装的少女张美溪和桃子搀扶着他。再后面紧跟着周家大少爷和周三少爷。

再后面一群,是二十多位衣着锦绣光鲜的文人雅士。大家谈笑风生的来到潮头,开口闭口都是千百年来的文人诗歌典故。

名家苏轼写过: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大家在楼厅里坐了,一面品着茶水,摇着折扇,欣赏万浪堆雪,呼啸而来的壮丽景色。难免也有人提议作诗。众人都是跃跃欲试。

甚至为了招待平安集团的张院长一家,文人们笔墨纸张都是准备好的,大家互相谦和一阵,就开始跃跃欲试的写字作画。

这还真是的,在他们心目中,张院长的家人必定是文采奕奕的人物,要真是得了什么好诗好词好画,必定会大出风头。况且历来的名人们寻幽访古,欣赏壮丽河山。规矩都是要有诗词助兴的。

他们本意是要带着点巴结张家的意味的。

可是张家老太爷就是个山东土豪地主,跟在他身边的桃子只是个读了几年书的丫头,聪明是聪明,文字也勉强都是通顺而已。周家的两个少爷,历来都是当保安头子使唤的,武力确实还算顶级,写诗也很勉强了。

最让张老太爷骄傲的嫡亲孙女儿张美溪,也不过是个理工科的技术员,于诗词一道上特别的欠缺。

等笔墨分发下来,张老太爷四下看看,任凭他老而为贼,也难免带了一点儿小尴尬。她的孙女张美溪还是一副面色沉静的样子。

江潮从天边的一条白线一般,慢慢升高到四米五米高的样子,携带风雷之势的轰鸣,把细碎的水沫子打在观潮台上。

空气里饱含清爽的水汽,文人们心中的诗意,也如江潮般翻滚。

张美溪看见纸张已经铺在手边了,她连毛笔都用不惯,幸而都是随身携带钢笔的,闲着也是闲着,也就在纸张上涂写一番。

又过半个时辰,听差们将大家的笔墨都收了起来,编了编码,做了登记,又让他们互相传看点评。

等点评到张家孙小姐张美溪的一张,文人们都有点面色尴尬,不知道该如何评点是好。

却原来张美溪在纸上写的是:

海宁潮形成原因,一天时,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这种合力引发江潮,也可称为潮引力。

二地利,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

三风向,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在一片赞美钱塘海潮的文章中,这篇张家孙小姐的文章也算是画风诡异。中华民族历来的习惯是科举取试,注重文科。到了晚清备受列强欺凌,民间的风向才大力赞美起科学技术来,然而虽然也知道科学技术的好,总的来说还是无处下口。

美溪小姐的文章被传了一圈儿,总算有机灵人士想起科技兴邦的民国主题思想来,围绕这这个话题将这篇文大力吹捧了一阵。

在座的又有一个跟新闻报纸行业沾边儿,极力鼓吹,说这篇文字可以发表到报纸上。张美溪略微一思索,也点头答应了。这就算是一篇最普通的科普小文吧。

这次钱塘观潮,在座的文人也有二十多个,一边赏景,一边喝茶吃点心。写文作画的一堆下来。最后的成就最高的还是张家孙小姐的一篇,先是登上了报纸,然后又写进了教科书,最后又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数据库里的头条。

这也很迎合了一句打油诗:

“一招鲜,吃遍天。不会作诗,亦站鳖头。”

海宁的观潮文会,美溪小姐夺魁。

……

蠢作者的说话不算数,大概大家都已经异常鄙视了,所以今天就不打脸卖蠢了,下面的一章依旧在修改中,请明天看啊。(未完待续。)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