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南征已经是定局了,我们不能让曹操把徐州也给吞了,这场仗一定得打。”
冀王府的幕僚、掾吏、臣属,全都聚在了冀王府中,攻打河南已经势在必行。
诸葛瑾道:“冀王,臣不是反对冀王开战,而是科考在即,冀王此时调动大军南下似有不妥。”
高肃道:“我适才忘了说了,此番南征我会坐镇晋州,由八卫外府军的将军率兵南下。”
锦衣卫和羽林卫不统率府兵,他们率领的是常备军,等同于禁军,所以称内府军。高肃命外府军的八卫人马出征,这相当于是放权给了八卫,他倒是不怕八卫会出什么事,杨广的骁果军怎么哗变的?就是因为宇文化及利用了人心思归这一点才掌控他们,八卫人马皆是河北、关中的人,如果有人想要谋反,那这些士兵的家眷就全陷在了敌后,有了这层顾虑,谁还会跟着谋反?
张燕、赵云镇守北方不宜轻动,张既和高顺之间最多只能动一个,其余能调动的只有黄忠、徐晃、郭淮、张郃四将,只可惜太史慈和高宠初来乍到,不能独自统领一支偏师,不然的话也不愁没人用了。
“陈琳。”
“臣在。”
“传诏:命黄忠率右御卫南下,荀攸为军师,郭淮率右翊卫接应。命张郃率左武卫出河东,高顺率右武卫接应,徐庶为军师。命徐晃率右骁卫进驻平原,田丰为军师,封太史慈、高宠为右骁卫虎贲郎将,归徐晃节制。以上五路兵马每路均率领府兵、常备军共五万人,共是二十五万人。”
“遵命。”
“另外,迁辛评为冀州刺史。”
“诺。”
根据暗部的情报,曹操已经先一步在洛阳、黄河沿岸布下了兵马,虽然人不算多,但是都有险要可以据守,尤其是黄河天险,北方人不善水战,安全渡河都成问题。徐晃为人严谨,高肃要让他拖住曹操,让黄忠、高顺四人集重兵迅速突破两岸防线,为日后真正的南征做准备,不然一旦曹操稳定了后方,再让他取下徐州,他一定会将黄河沿岸给整的如铁桶一般,那时候的伤亡就大了。
散会之后,众人也都各忙各的去了,科考在即,兵马调动又频繁,还有筹备粮草、军器等等,要忙的事情一大堆。
高肃拿起桌上的一本奏章,奏章里面的内容是有大臣匿名弹劾程昱专权,恣意妄为,更是将其子程武安插到军队之中,意图不轨。看完了奏章,高肃倒是不相信程昱会谋反,不过程昱这个人性格急躁,喜欢与人结怨,这封奏章估计也是因此才有的。至于程武的事情就更简单了,除了程武之外,沮授之子沮鹄,黄忠之子黄叙,张燕之子张方都在军中,而像赵云的儿子赵统、赵广,张郃之子张雄,徐晃之子徐盖都才出生没几年,要不然估计赵云等人也是让他们从军。
不过程昱手中的权力的确是重了些,汉末已经废除了丞相这个职务,尚书令转而替代了丞相的大权,看来是该分权了。
......
晋州的事情暂且不提,高肃眼下最大的敌人曹操,他在攻下青州之后,即刻命枣祗、仓慈开展屯田养兵的工作,此番曹操共新收纳十万兵马,除去老弱,挑选出精壮之后,剩有七万人马。
这天,曹操迎来了一个身份有些特殊的人。
“大陈国光禄勋杨弘见过兖州侯。”
曹操伸手示意,“请坐。”
“谢兖州侯。”
曹操道:“袁术让你来做什么?”
杨弘也不在意曹操直呼袁术的名字,因为袁术现在的势力和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先是南阳被张绣占据,随后又被孙坚连败几场,和曹操的战斗也失利连连,虽然没有丢失城池,但是兵马折损的不少,淮南之地虽然富庶,但是也经不起这样折腾。而袁术本人在淮南的生活也十分奢华,在奢华的同时又征战不断,陈兰、雷薄二人已经率部离开袁术,与庐江人雷绪、梅成纠集数万人马落草为寇。杨弘今天来曹操这里是想要联合曹操一起出兵徐州,吕布绝对抵达不住来自两大诸侯,三个方向的围攻,得了徐州,袁术便可以分担一下淮南的压力了。
杨弘觉得曹操应该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因为袁术自立为帝,已为天下人所不容,而曹操失去了袁绍这个大靠山之后,也变成了一个叛逆,所以他相信,此次出使兖州一定能不辱使命。
果然,曹操说道:“既然陈国皇帝有此意,我愿与陈国共同出兵。”
“如此甚好,事成之后,我家陛下与兖州侯平分徐州,届时还会封兖州侯为鲁王,督青、徐、兖三州兵事。”
“呵呵,好!先生回去之后可转告陈国皇帝,我曹操十日之内必定出兵。”曹操已经逐渐改变了称呼。
“甚好,甚好。”杨弘大喜,随即便回去复命去了,现在可是非常时期。
等杨弘走后,曹操和适才坐在席间,一句话也没说的荀彧,二人相互对望一眼,一齐笑了起来。
“哈哈哈!”
“哈哈哈!”
“主公,这是上天赐给主公的大好时机,主公不可犹豫,应火速发兵。”
“对,我即刻发兵攻打徐州。”
荀彧笑的更欢了,他说道:“主公这是在和我开玩笑?”
曹操否定道:“我如何同你开玩笑了?”
荀彧道:“主公意在假途灭虢,徐州早晚是我们的,因为我们已经把吕布给围住了。”
曹操起身走到荀彧的面前,“文若,你既然看得如此清楚,那你就说说看,我会派谁去领兵?”
“这场仗主公要打得出其不意,论起长途奔袭,全军上下没人比得上夏侯渊。”
“我会让夏侯渊、曹纯率领虎豹骑先行,我将亲自率领三万人接应。”
“兵马会不会太少了?”
“对付他做够了。”
荀彧道:“主公,无论如何要小心行事。”
曹操道:“兖州不容有失。”
“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