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令支城,开城纳降。
海阳城,开城纳降。
孤竹城,开城纳降。
而曾经作为北燕东征动员基地的徐无城,也不过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而已。
原来城中慕容评的亲信将官在得知肥如城守将的下场后,早就逃之夭夭。而剩下的城中官员之所以没有直接开城,也不过是想要搏个好名,让新主子多少看得起自己一点。
这话当然没有人承认,但李诚可不觉得一支真正有心守城的军队,会在面对攻城一方时,完全将弓箭往没人的空旷处射去,不推云梯,不掷石块,不燃火油,不倒金汁,根本是一副害怕误伤的模样。
待到先锋登上城墙,面对的不是北燕士兵准备肉搏的刀枪剑戟,而是早已列队等候在墙头的一众官员貌似牺牲小我,心系苍生的哭跪:“殿下虽乃义举,但我等却仍是大燕的臣属,忠于陛下,守土有责。但如今无能抵抗,自然任凭殿下发落,只求殿下善待城中百姓,莫要让兵卒滋扰!”
这么个抵抗法,确实是无能的很啊……
随着徐无城的失陷,整个右北平郡也如秋风卷落叶般,被李家军轻易的一扫而过。
接下来,只要再拿下渔阳郡,那么北燕的都城蓟城,所在的广阳郡,也就近在眼前了。
至于渔阳郡……
在李家军拿下徐无城,原地休整的空档,已经有不少渔阳治下县城守军的投诚的信件,被送抵李诚的案头。
“地方上,既无精兵强将,也无坚决战心;中枢里,慕容评颜面尽失,慕容垂叛逆而逃。这么看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应该足够在入冬前就抵达蓟城之下。现在公子最需要担心的问题,该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蓟城。毕竟作为一国之都,北燕经营近百年,总不至于这么不像话。”
诸葛诞一边说着,一边看向默然一旁的慕容令,嘴角的那一抹讥讽,是个人都能看出来。
在拿下右北平郡后,李诚开始有意识的放缓了进攻的脚步。等待所有可用的兵马和嫡系下属都赶到徐无城后,这才召开会议,商谈下一步的走向。
初期速战,是为了击破北燕朝廷的心防;而此刻放缓,则是为了留有足够的空间,去压迫北燕朝廷的承受能力。
这就好像一开始,一个成年壮汉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孩童能够把自己怎么样,这个时候,一顿快速暴打,就能让对方心生恐惧;而一旦被埋下了恐惧的种子,这时候反倒无需再动手脚,只要孩童一脸傲然的缓步逼近,壮汉就会慢慢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打败,抢先掏出身上的钱财物件,求你放他一马。
不论从时间的紧迫性上,兵员的攻城素养上,还是从兵力总量上,李家军都不具备真正的攻坚能力。
更不要说是蓟城这种天下雄城。
再无能的蓟城守军,只要真的拥有足够坚定的守城意志,敢用人命去填满墙头,那么如今的李诚,也只有铩羽而归一条路而已。
因而心理战,就成了此时的重中之重。
“公休可有什么好计策?”
对于诸葛诞的讥讽,李诚只当不知。反正慕容令如今的情况就是“徐庶入曹营”,但凡是李家军内部会议,从来都是一言不发。不过真到了要用他的时候,倒也都能和颜悦色的安抚好鲜卑降官降将,这便足够了。
诸葛诞微微挺胸:“公子虽是拉起了清君侧的大旗,但这只是明面上的话,万万不可让鲜卑贵族信以为真。公子需要展现出……诶!瞧瞧我这记性!是世子殿下,需要展现出对于北燕国器,志在必得的决心和自信,才能让这些鲜卑贵族最终倒戈。”
“我知道公休的意思了。”李诚抚掌笑道。“对于这些贵族而言,谁当皇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利益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果世子殿下在承诺鲜卑贵族固有利益不变,而又能在抵御外敌上有所建树,相信那些鲜卑贵族也没有理由在这么一颗孱弱的朝廷大树上,********吊死吧?”
诸葛诞微微一礼:“公子之言虽是朴实无华,却一针见血。诞之意,便是如此。”
李诚失笑摇头道:“只是明白了意思,却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公休你就别顾着夸我了,还是说说你的想法吧。”
诸葛诞环顾了下四周,见其余之人并无出言的愿望,这才颇为自矜的轻咳一声道:“一路西来的路上,公子取的是率先亲自突破,随后由世子收编的策略。但如今却可以改改:不如由世子殿下亲临诸城,宣讲抚慰。这样便显得我军并非是一时作乱之辈,而是怀着一国之大器,有着镇定自信的王者之风。”
“这些表面做好了,再让世子殿下遣人混入蓟城,与一些有把握的鲜卑贵族进行接触。则从外来看,抵抗我军必不可能,挣扎反抗不过是做无用之功,反倒惹得世子不快;从里来说,迎世子入承大统,于他们不但毫无损失,还能固本安国,让北魏柔然之流,再不能随意欺辱。这番对比之下,他们会做出什么选择,也就显而易见了。”
“当然,这也需要诸位将军在行军的速度上,和示威的程度上,进行相应的配合……”
…………
就在诸葛诞侃侃而谈,将自己数日苦思,不断完善,终于觉得完美无缺的定燕大策呈于李诚时,在某一间空旷而又晦暗的大殿内,同样有两个人,在进行着决定北燕命运的谈话。
“陛下,那慕容评若只是东征叛逆,倒也没什么稀奇。但据探子回报,慕容评又奏请了三万援军,说是叛逆说动高句丽一同作乱……呵呵,此,必是慕容评为了奠定自己在北燕军中威望,蓄意出征高句丽之举。如此一来,北燕大军深陷辽东,而天下之人,也必猜测不到,我们魏军,会在大军新败,又即将入冬之际,一年之中,二次发动征燕之役。如此时机,陛下不可错过!”
殿外的阳光,只有极少数能透过窗格,又在占地极广的大殿内被铁黑色的主色调所吸收湮灭,最后落到说话之人脸上时,只让人能看到模糊的半张面孔。
但若是相熟之人,怕是要马上惊跳起来:这分明就是已被魏帝拓跋焘下令囚禁于府,不得外出的北魏司徒崔浩!
此刻能与崔浩对坐的,自然也只有拓跋焘。只见拓跋焘感叹一声:“明明是战败之祸,司徒却能据此同时两头打压朝中军部将帅,以及文官士族,遏制了近年来的这些人恃功自大,枉顾王法的势头。如今又于败中谋胜,以掩寡人之失,司徒,真国士也!”
崔浩淡笑行礼道:“陛下谬赞了。说来士族骄纵,也少不得微臣以崔家之主,身居高位的缘故。”
说到这里,崔浩似是无意的顿了一顿。
但作为相知相事这么多年的君臣,拓跋焘对于这个小动作的深意,却再清楚不过:汉人士族文官骄纵,是我崔浩的问题;那么军部鲜卑将帅骄纵,便是你拓跋焘的问题了。如今我崔浩自愿走下汉人第一名相的位置,来成全北魏的壮大,那么陛下你,也该放下千古帝王的虚名,让汉人士族与鲜卑贵族同进共退,才是大魏之福。
虽然道理没有错,甚至崔浩率先让步的姿态也做的很好。
但对于拓跋焘来说,这就是一种无言的威逼,用一种云淡风轻的手腕,玩弄他于鼓掌之间,逼迫他妥协。
对于一个年近中年,已经拥有了足够让天下人承认和仰望的功业的强势帝王来说,他早已过了最是虚心听谏的年龄与阶段,而更注重于自己的名声,和绝不能被挑战的威信。
然而此时,自己却还必须倚重眼前的这个貌美异常,风度无双的天下士族领袖。
“诶,司徒太过苛责了。倒是那些粗俗武人,仗着近年来军功傍身,多有不法,此事御史台曾数次上奏。可惜寡人心有恻隐,始终不忍重惩,终使上下心骄,平白折损数万精锐,寡人之过也!”
崔浩微微一笑。
这一笑,在拓跋焘看来,就仿佛是一个师长,在看到自己的学生伶俐听话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时间,这种无端躁动的烦躁感,更加清晰难耐。
“陛下慧眼,明察秋毫,只是心怀仁德,不愿让功臣心寒而已,算不上过失。不过武将骄纵,确是需当防范。故而此次征燕,微臣斗胆,请陛下亲征,则前败只属军部,而今胜却全归陛下,可保陛下英名无损。”
拓跋焘眼睛一亮。
对于一个以武立国的君王来说,没有什么比“武功”“英名”这些东西,更让他感兴趣的了。
然而下一刻,一个声音似乎在耳边响起:“崔浩这个老匹夫,已经将寡人的脾性了解至此,而得以随意拨弄,任意摆布了么?”
“陛下?”
眼见拓跋焘在欣喜后突然沉默,崔浩不由出声询问。
“唔……”
拓跋焘回过神来,沉吟片刻,突然笑道:“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天下分崩已久,寡人亦无把握可以全复,不如留待一些英名,让与太子,司徒以为如何?”
听着这完全出乎意料的回答,崔浩的脑海里,闪过那个笃信佛法的聪慧青年的面貌,眉头不由一皱。
道法精深,天地至理,岂是佛教这种只知避税免役,空谈来生的荒谬之说可以比拟的?
“陛下,太子殿下虽是聪慧过人,但毕竟年幼,且从未独领一军。陛下若是有意,自可带于左右,言传身教……”
“司徒此言差矣。”拓跋焘抬手打断了崔浩的话语。“想寡人十五,便文掌相国事,武出北疆,何来年幼之说?我皇族子弟,自该少年奋发,否则何以稳固我大魏基业千年万年?更何况如司徒所言,北燕已是强弩之末,若是太子连这等情景都应对不了,将来面对南梁西秦,又当如何?寡人之意已决,司徒无需多言。”
顿了一下,似乎觉得自己这般语气也太过生硬,拓跋焘又放缓语调道:“不过司徒所虑,也是为国而谋。嗯……不若这般,寡人明日亲往太尉府上,请太尉为辅,与太子同行,如何?”
崔浩沉默片刻,沉声道:“太尉任重王室,历事累世,太子随之,自然大有裨益。只是太尉已近八十高龄,听闻近来又宿疾复发,恐怕……”
“传闻之事,岂可尽信?”拓跋焘终于有些维持不住脸面上的和气,沉下脸道:“待寡人明日见过太尉,自然知晓情况,难道以我大魏人才济济,寡人还会逼迫一位身染沉珂的宿将老臣,带病出征么?”
说完,拓跋焘干脆起身拂袖,快步转回后殿,将崔浩一人晾在了殿中。
“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啊……”
良久,大殿里传出崔浩幽幽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