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公鸡就开始此起彼伏地打着鸣儿,奋力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韩玉娘推枕而起,睡意缱绻地打了个哈欠,转头看看身边还在熟睡中的两个小人儿,伸手给他们掖了掖被角,然后轻轻挪身下床,穿衣梳头,开门去院子里打水。
刚打上来的井水冰凉,微微刺激着她敏感的神经。
北方的初春,总是难熬,韩玉娘住在怀德村已有五年,还是适应不了这里的春寒。她本是生在江南小镇,从小顺风顺水的长大,一直长到十岁,才不得已跟随父亲搬到这里。
韩家祖宅的不大,只有三间并排而建,相互贯通的土坯房,外加一个朝南的小院子。韩玉娘带着弟弟妹妹住在西头,父亲韩修文独自一人住在东头,中间的那间用泥墙隔成两室,另开一个门用帘子遮住,西边这侧当作厨房,摆放水缸,堆存粮米,东边那侧是客厅也是饭厅,摆着两张大方桌和四条长板凳,到了天冷的时候,也是父亲教书的地方。
韩玉娘的父亲韩修文是个读书人,也是村里唯一考进县学的秀才,曾经无比风光。他一心想要光宗耀祖,可惜连考三年都觅举不成,最后穷到家徒四壁,无米下炊,不得不放弃仕途这条路。好在,他是个能文识字的读书人,要找个糊口的营生,也不算太难。
求学期间,韩修文结识了不少同命相怜的朋友,靠着朋友的帮忙,他有幸谋得一份给人当师爷的差事,最后,又跟着得到提拔的知县老爷一道去江南的临安上任,一呆就是十年……其间,韩修文攒下不少家底,还娶了一家小户人家的女儿为妻,生儿育女,小日子过得倒也有滋有味。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知县老爷因为一桩冤案不小心得罪了知府家的亲戚,结果被人家报复陷害丢了官职。韩修文虽只是个无名师爷,也难免受到上头的连累,最后只能收拾收拾返乡种田。
正所谓祸不单行,在返乡的途中,妻子柳氏因为感染风寒,不幸撒手人寰,只留给他三个儿女。韩修文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怀德村,家中的双亲早已不在,身边也没有可以来往的亲戚。他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靠着手头微薄的积蓄和祖上留下的几亩农田,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韩修文有两女一子,长女韩玉娘今年十五岁,次女韩玉环和儿子韩玉郎,乃是一对儿龙凤胎,如今还不满六岁。常言道,长兄为父,长姐为母。自从母亲柳氏病逝,韩玉娘便和父亲一起挑起家中的担子,负责家事,照顾弟妹。
从前在临安,她也是有丫鬟伺候的小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现在,衣食住行全都要靠自己打理。一晃五年过去了,不管韩玉娘愿不愿意,都得适应这里的生活。每天晨起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灶房的大水缸蓄满水,然后喂鸡喂羊,生火做饭。
晾干的稻壳,掺和点切碎的白菜帮子撒到鸡圈,不一会儿就被吃得干干净净。
趁着鸡不在窝,韩玉娘连忙走过去,伸手从里面摸出三个热乎乎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揣好。这三个鸡蛋是家里每天仅有的荤腥,照例要做成三样儿。一个给父亲摊面饼,一个给妹妹蒸蛋羹,最后一个给弟弟煮粥吃。
伴着阵阵饭香,家里人也都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韩玉娘早早备好热水,妹妹玉环拉着玉郎乖乖蹲在木盆前,你一下我一下地给对方洗了脸。他们俩是龙凤胎,模样长得极为相似,看着对方,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
两个孩子洗完之后,韩修文也跟着挽起袖子洗了洗,玉环还不会梳头,拿着头绳缠了半天,也没有把辫子扎好,嘟着小嘴道:“爹爹,给环儿扎辫子。”
韩玉郎也跟着学,揪起自己的一缕头发道:“爹爹,我也要扎辫子。”
韩修文闻言皱了皱严肃的脸。他有一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不笑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凶,皱眉的时候显得更凶,但也只是看起来凶而已。
韩修文把女儿玉环拉到身前,自己坐到板凳上,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的盯着手心儿那把软乎乎的头发,聚精会神地摆弄了起来,脸上认真的神情如临大敌一般。
韩玉郎见爹爹不理他,就自己给自己梳,把头发扎成冲天的小辫,结果被韩玉娘弹了脑门儿:“不许胡闹,吃饭了。”
听见“吃饭”二字,韩玉郎圆溜溜的大眼睛瞬间笑眯成了一条缝儿:“我要吃饭。”说完,就咚咚跑向了饭桌。
韩玉娘追了过去,给他重新拢好发髻,跟着又洗了洗手,把早饭端了上来。四个苞米面贴饼和两张鸡蛋烙饼,一碗甜水蛋羹,一锅鸡蛋白米粥,外加一小碟黄金色的萝卜干和黑乎乎的酱黄豆,整整齐齐地摆满方桌。早饭是很重要的,吃的不饱,一天都没力气干活。
一家四口坐好吃饭,不论大人小孩,吃相都是斯斯文文。
食不言寝不语,是韩家的规矩。
吃过了饭,韩玉娘手脚麻利地收拾好碗筷,准备要去地里干活。她才背上竹篓,玉环和玉郎就一左一右扯住她的衣角,仰头眼巴巴地瞧着她。
韩玉娘低头一笑,望住两个小人儿道:“姐姐要去干活了。”
“玉环要和姐姐一起去。”
“玉郎也要去。”
他们年纪虽小,但也知道姐姐的辛苦。
韩玉娘轻轻拍下他们的小手,蹲下身子,梨涡浅笑道:“你们跟去做什么?回头玩得一身土,还不是得我来洗。”
“我要帮姐姐干活,帮姐姐挑水。”玉环一脸倔强,不想被姐姐看扁,伸手去拎起地上的木桶,走得摇摇晃晃。
“我也帮姐姐挑水。”玉郎笑嘻嘻地附和,不过他对木桶不感兴趣,只拽着姐姐的衣服撒娇。
韩玉娘柔柔一笑,嘴角的梨涡更深:“玉环和玉郎听话,姐姐去去就回,你们乖乖在家,听爹爹给学生教课。”
韩玉娘把弟弟妹妹扯送到韩修文的眼前,嘱咐道:“爹,我下地干活去了。午饭等我回来做……”话还未说完,一声清亮的女性嗓音从院外头传了进来:“韩大哥在家吗?韩大哥……”
这一声“韩大哥”叫得韩修文身形一僵,脸色瞬间变了,忙背着手踱步进屋,理也不理外面叫门的人。
韩修文是怀德村唯一的秀才,如今又是一位教书先生,平时村里人见了他,大多都是客客气气地唤他一声“韩先生”,最不济也会叫他一声“韩秀才”。满村上下,只有一个人会唤他为“韩大哥”,就是在村东头住着的年轻寡妇万秀秀,人称“豆腐西施万人迷”。
这个万秀秀刚刚三十出头,圆盘脸,丹凤眼,长得略有几分姿色,身上总是穿得利落干净,透着一股子精明的爽朗。万秀秀秀的丈夫死得早,她无儿无女,只守着丈夫留下来的豆腐坊,一直没有再嫁。村里想娶她的人不少,可她一个都看不上,只嫌他们都龌里龌蹉的,直到韩修文的出现,心里的念头才活乏起来。
韩玉娘往外探一探头,见她正站在院门口朝屋里张望,只得背起竹篓,拿好木桶,迎了出去。
万秀秀经常这样挎着个小竹篮过来,给他们送吃送喝。虽是藏着私心,但到底一场乡亲,见面免不了还是要客气客气的。
见有人出来,万秀秀忙摇了摇手里攥着的花手绢,可惜来的人,却不是她想见的那一个。
韩玉娘看着她略带失望的脸,嘴角轻抿,微微一笑道:“万姑姑来了。”说完,打开院门,却并不让着她进去。
“玉娘啊,看我带什么好东西来了。我家亲戚给我送了点山货,我给你爹……你们拿了点儿。瞧,这是煲汤用的蘑菇干,这是干木耳用水泡一泡,炒着吃最香。”万秀秀献宝似的把自己竹篮里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拿出来给她看,一双眼睛却有意无意地往屋里飘。
韩玉娘上前一步,不经意地用身子挡住她的视线,道:“多谢您的好意,只是,这些东西我不能收。”
万秀秀不等她说完直接把竹篮塞了过去,攥着她的手,亲亲热热道:“你这孩子跟我还客气什么?都不是外人……”
她的手小,摸起来滑溜溜软乎乎的。万秀秀低头瞧了瞧:“呵,瞧你这双手软和得像水做似的,一看就是享福的命。”
她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
韩玉娘这孩子模样长得好,眉清目秀樱桃嘴,性格也不错,逢人会说话又客气,还跟着她爹读了不少书……可惜,就是福气差了点,年纪小小就没了娘,还要拉扯两个弟弟妹妹,每天不是操劳家事,就是下田务农。如今都十五了,还迟迟没有许个人家,八成都是因为不能撒手撇下这个家。唉,真是可怜见儿的!要是他爹能早点再娶,给她娶个后娘回来主持家事,也许她就能早点为自己的事儿打算了。想我万秀秀那也是百里挑一的人儿了,给她当个继母后娘,倒也不算委屈了她。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韩玉娘已经把竹篮重新挎在她的胳膊上,笑盈盈的道:“父亲常常教导我说,待人以礼……正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万姑姑时常送东西给我们,我们却无以为之回报,这是不合礼数的。姑姑的一番好意,我们心领了,我替家父谢谢您。地里的活儿不等人,我得先走了。”
韩玉娘利利索索地说完一番话,便笑盈盈地走了。
万秀秀听得一愣一愣的,望着韩玉娘的背影,半天没反应过来,张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真是,这丫头文绉绉起来,怎么跟尼姑子念经似的……
迎着灿烂的晨光,韩玉娘心情舒畅地走到了自家的田头。
这三亩地乃是韩家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因着土壤贫瘠,当年想卖也卖不出去,之后又被闲置了好长时间。
韩修文这个人从小一门心思读书考学,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会提笔写字做文章,对于耕地种田根本一窍不通。当年,刚回乡的时候,他也曾在田间忙忙乎乎一年多,可惜最后也不见半点收成,结果还把腰给累伤了,落下不能久站久坐的病根。
韩玉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父亲不会种田,光指着那几亩薄地,一家人根本没法活下去。
读书人就该有读书人的活法。韩玉娘向父亲韩修文建议,让父亲在家里开个私塾学堂,教教村里的小孩子读书写字。这样一来就可以挣些学费,贴补家用。至于,那几亩薄田,索性就让她来管,种不好也种不坏。
韩修文听了女儿的建议,在家开起学堂,取名“怀远学堂”,寓意自己的学生胸怀大志,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