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二百三十三章施主请跟我来

作品:关于年的荒唐故事|作者:二二先生|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11-08 15:47:22|下载:关于年的荒唐故事TXT下载
听书 - 关于年的荒唐故事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呜,呜,呜。”

“咣当,咣当,咣当····”

二帮终于乘上了火车,一路北去了,可是二帮现在的目的地,可不是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而是那也坐落在安徽的九华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明知道活不长久的人,不能不去为自己的下辈子着想,所以二帮现在也想跟着那两位阿姨去求求地藏王菩萨开恩,不要让自己的下辈子还像这辈子一样吃苦受罪。

巧就巧在那两个阿姨不但都是赶往九华山烧香许愿的,而且还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听说二帮也是信佛的以后,那是一连声的夸赞,搞得二帮都有点感到不好意思,因为二帮自己知道,自己的这个信佛那是太不虔诚了,要不然也不会去生这种既丢人又现眼的怪毛病,那二帮有时也就在想,这可能是菩萨故意在降罪惩罚自己,也许自己过去表示虔诚的悔过,就能让自己的这些毛病好了,有时也为自己的这个荒唐想法感到幼稚可笑,一个现在的医学条件都治愈不了的毛病怎么会说好就好呢。

反正现在的二帮也不着急,就是那么漫无目的去瞎逛,下了火车以后,也没有跟随那两个阿姨在一起,因为自己有个晕车的毛病,只能边走边歇,边歇边走。

“九华山,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方圆120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

二帮终于站到了那九华山的山门之前,在用心的看着那竖起的高大牌子上的关于九华山的简介和说明。

“阿弥陀佛,大师,我想请问一下,怎么才能够在这里出家?”

可以说那关于九华山的简介和说明,并没有一点的夸张的成分,这个九华山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间绝无仅有的好去处,那二帮不但被这里的秀丽风景所迷住,更被这里的缥缈禅音所震撼,所以二帮现在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想能够躲在这里虔诚忏悔,聆听佛音,直到老死终生,这个念头一直在二帮的脑海之中盘旋了两日,可巧就看见一个穿着干净的黄色道袍的人走来,面目清癯,精神矍铄,还剃着个小平头,好像还有着一身的慈祥,所以二帮一个斗胆,就迎了上去,高诵了一声佛号,然后再恭敬地开口问道。

“阿弥陀佛。”那个出家人先是单掌立于胸前,好像是做了一个特别规范标准的还礼姿势,然后打量了二帮一眼,又说道:“施主,请跟我来。”

那二帮闻听此言,不由心中欢喜,紧紧跟随其后,拐上了一条山间小道,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凉亭之上,本来也有两个游客坐在那里歇息,可能是见有人过来,或者也可能是人家休息好了,都站起身走了。

“施主请坐。”

那二帮只好听话的按照那个出家人所打的手势,坐到了那中间石桌边上的一个石凳之上,随即那个出家人也坐在了二帮的对面,面带微笑的开口问道:“施主是什么地方人?”

那二帮只好规规矩矩地答道:“俺乃安徽凤阳人。”

“家中可有父母”那人又紧接着问道。

“幸好父母都还健在。”那二帮又只好赶紧作答。

“可有妻儿。”

那二帮不由感到好笑,原来想出家也不是那么太容易的,还要接受人家盘查户口的,只好苦笑着回答道:“唉,本来是有的,可是被人家抛弃掉了。”

“奥,原来是这样。”那人也似乎笑意更浓,又抓过了二帮放在石桌上的一只手,打开了手掌,仔细的观察起来,又向二帮的面部观察了几眼。

这才放开了二帮的手掌,显得很随和地说道:“其实现在就是想出家,也不是那么太容易的。”

看着二帮有点不解的样子,那个人又继续说道;“出家不是那么简单,要求很高。

要有正见。

慎重!

我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1、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2、能持五戒吗?比如淫戒?

3、真对红尘俗世不留恋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看见二帮沉思不语,那人又接着说道:“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二帮可不敢接腔了,因为二帮已经明显的听了出来,自己的条件根本不够,最起码的一条,自的身体根本就不健康,更何况得的还是那种病,如果经查出来是什么艾滋病的话,可能还要被警察叔叔抓走呢。

“其实关于出家的要求还不止这些,我说的只是九牛一毛。”那个出家人又继续说道:“真正出家与其动机∶凡在家者,苟信仰佛陀,依其教法而修行,即能达于解脱之大目的。虽然,要而言之,世间乃以欲为根基而成立,则于此世间,而行真正无欲无我之修养,固属非常之难事。

此所以仅于表面上,限定在家之得果,为第三不还果,而不承认其现法涅盘也。是故蓦直突进于大理想,可推挚克使此现实显现之方法,即在依于出家与为乞士,而得无我无欲之生活。夫舍家、舍财、舍恩爱,斯乃离舍我执我欲之修道也。如《中部》第三十八经云∶

‘居家生活有障碍、有尘埃,出家生活则豁达自由。凡在居家,则难于纯一专心奉持梵行,迄于寿命尽,不如我今剃须发、着袈裟(坏色衣)。由居家而至于无家,如是彼遂舍少财或多财,舍多少之亲属,剃须发,着袈裟,由居家出离于无家。’

此盖佛陀于力陈世间修行难于彻底后,常时极力称道之文句也。夫剃须发着坏色,寖至无一定住所,非仅为出家之仪表,乃在对于世间执着之种因,真能离舍,集注精神,专肆力于永远之解脱。顾自历史言,亦如前所常述,此亦因袭于婆罗门之第三期,或第四期之制度。惟婆罗门教制度,须至老年期,方得出家。佛陀则不问年龄之老幼,凡属感念人生痛苦者,皆得劝令出家,此与婆罗门之制度大异。盖如佛说,若人生年龄,具有一定,则耄岁出家,虽亦具有用意,然谓必俟年老,方志于道,是为对于永远之不忠实者,故不必以此为限。此佛教团所以有老少男女之种种出家者,即据此理由,而为佛陀所奖励之结果是也。

是故佛陀之所谓出家,须有非常巨大之决心。自原则言,苟非真在期诸永远之解脱,暨真能体验人生之无价值者,终莫能有此期望。何则,夫人当毛发未燥,血气方盛之时,欲其遗弃人世,自非易事。试征诸佛弟子之先例,曷尝不以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哉。”

听那个人一口气就好像在背诵课文,其实二帮一句都没有听懂,不过模棱两可之间,感觉到他说的意思就好像是,只要你心中有佛,其实在家也就是出家。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