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六二七章 紫砂壶发源地

作品:逍遥大亨|作者:赫墨|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11-07 20:42:49|下载:逍遥大亨TXT下载
听书 - 逍遥大亨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别看格格不敢走那种透明的玻璃栈桥,但她对于这种高空俯瞰却是很感兴趣,哪怕沪海中心大厦的高度要远远超过了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可沪海之巅观光大厅的地面是不透明的,所以她在这里一点儿都不害怕。

沪海之巅观光大厅毕竟是位于118层、海拔546米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你会把整个沪海都踩在脚下。

格格对于大厅内的投币望远镜很感兴趣,陆陆续续的观看了一个多小时,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望远镜。来这里观光的游客很多,其中不乏有喜欢用望远镜观看的游客,格格总不能自己一个人霸占一台望远镜吧,所以一旦有人想要使用望远镜,她就主动让给别人,等别人看完了她再继续看。

通过望远镜看完了大半个沪海,格格又拉着杨靖购买了很多明信片,然后在这些明信片上写了很多人名和地址,并一一把这些明信片投进了位于观光大厅一侧的那个绿色的邮筒。

这个邮筒是目前华夏最高的人工建筑物邮筒,也是世界第二高的人工建筑物邮筒,仅次于位于哈利法塔第148层海拔555米的那个邮局。

当然,这个邮筒的海拔只有546米,比起位于珠峰大本营的那座海拔5200米的全球第一高邮局还差的远,甚至比瑞士少女峰之巅的那个欧洲最高邮局也差很多,但这毕竟是在一座人工建筑物中的邮局,能在这个邮筒发出明信片,其实还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

尤其是格格分别以她自己的名义和杨靖的名义给他们两口子各自发了一张明信片,等回家之后收到这张明信片之后,就更有纪念意义了。

从沪海中心下来之后,四个人吃过午饭之后直接驱车直奔一百多公里之外的乌镇。

乌镇是首批华夏历史文化名镇、华夏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景区,素有“华夏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拥有七千多年文明史和一千三百年建镇史,是典型的华夏江南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原名为乌墩和青墩,原本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

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古色古香,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的湖水气息。用格格的话来讲,来这里玩,看的就是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杨靖和格格他们两个以前去过周庄镇、同里镇,但是他们俩都没有来过乌镇,所以这次从沪海出来之后,格格就要来乌镇游玩。

而且恰好还有三天就是正月十五了,乌镇这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活动,那就是“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即在入夜后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

在古时候,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不过在现代是不会扔瓦罐了,但“走桥”这个活动却是一直流传了下来。

这么好玩而且又这么有意义的活动,格格怎么会不参加?哪怕现在距离元宵节还有三天的时间,格格在抵达乌镇休息了一会儿之后,就拉着杨靖走出了宾馆,一边乘舟感受这古镇的韵味,一边开始探寻晚上“走桥”的路线。

难得这丫头对于这项风俗活动这么感兴趣,杨靖也乐得陪着她一块玩,于是两个人屁股后面跟着两个人大马大的老外,这一个奇怪的组合就这么穿梭于乌镇的大街小巷中。

晚上吃过了晚饭之后,四个开始“走桥”,确切的说是杨靖他们三个大老爷们陪着格格一块走桥。不过让他们高兴的是,哪怕现在还没有到元宵节,可晚上依然有不少大姑娘小媳妇的,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来走桥。

偶尔遇到走桥的女士,不管认识不认识,两边都会很礼貌的打招呼,要是感觉挺好的甚至还会停下来说两句,交流一下走桥的路线经验。

反正这一晚上格格走的是格外的开心,连带着一直跟在屁股后面的克拉克和约翰也都跟着傻笑。他们虽然不知道这大黑天的在这里瞎逛游啥,可他们俩也能感受到BOSS和老板娘好心情,再加上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他们俩的什么事情,他俩在跟着老板和老板娘高兴之余,也是暗自感慨华夏的治安之好。

晚上在宾馆里住了一宿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四个人开着两辆车继续前行,虽然是返程,但下一站的目的地并不是金陵,而是位于太湖线的宜兴。

从乌镇到宜兴只有一百多公里,全程高速路,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之所以去宜兴,主要是杨靖想去看看,那里毕竟是华夏的“陶都”,而且那里还是一代紫砂壶宗师顾景舟先生的故乡,既然来到乌镇了,回去的时候又恰好路过宜兴,要是不在宜兴停一停,杨靖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宜兴之所以被称为“华夏陶都”,相传当年范蠡协助越王勾践干翻了楚王之后,就急流勇退,带着美人西施归隐于西湖湖畔。而这一对神仙眷侣曾经在宜兴一代烧制陶器,故宜兴被后人誉为“陶都”。现在宜兴境内还有一条蠡河呢,相传就是为了纪念范蠡和西施在这里泛舟而起的名字。

宜兴不仅是华夏的陶都,更是华夏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个不大的城市中,曾经诞生了陈鸣远、顾景舟这样的一代紫砂壶宗师。而位于宜兴市区南边的丁蜀镇,就是紫砂文化的真正起源地。

小镇并不大,蠡河从北向南纵观小镇,而小镇中真正的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位于蠡河东岸的蜀山古南街。

宜兴的蜀山可不是川省中的那些大山,这座山只是一个海拔几十米的小山包而已,只不过因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此山似蜀”,故而得名“蜀山”。

蜀山古南街就在蜀山的山脚下,西边濒临蠡河,称得上是依山傍水。

地杰,往往人灵!

这条长古街不仅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更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曾经诞生了陈鸣远、顾景舟、张洪寿、顾绍培、吴云根、任淦庭等一大批紫砂壶大师甚至是一代宗师。

古时候这里繁华异常,山上是泥与火的交融,山下商贾云集,过半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烧制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蜀山的热闹延续了近五百年,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到丁山,蜀山才沉寂下来。

杨靖他们四个人把车停在了外面,然后步行进入到了古南街。

这条街道长度不过一千米,宽度也仅有三四米宽,是一条由条石铺就的小街道,小的甚至在一般的地图上都看不到这条古街。

在这条充满了古韵味的街道上,两侧全都是二层的砖木小楼,紫砂壶商铺、茶馆、布店、小五金商铺随处可见,木板门、格子窗、电话亭、带二维码的小广告……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如果说乌镇好像是一位宁静贤惠的少妇,那么这条古南街就是一位闯荡过四海江湖的侠客。两者虽然都很古老,但韵味截然不同。

格格对于这条古街也很感兴趣,她来过宜兴,但却是没有来过这里。

古街的两侧有着大量的紫砂壶大师故居,走不几步就能看到一位紫砂壶大师的故居,也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木头门旁边,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小牌子,上面书写着一些让杨靖和格格都有些看不明白的内容。

比如说两个人就在一扇门的旁边看到了一块古色古香的木牌,上面写着“一壶江南”四个字,两个人当然不知道这是啥意思了,还以为这幢房子是哪位故去的紫砂壶大师的故居呢。结果像旁边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一个紫砂壶工作室......

两人还在另外一幢看起来充满了历史感的老房子门前发现了一个木牌,上书“蜀山父房”四个字,这个名字多大气啊,应该是某个大师的故居吧,结果仔细一看,在那四个大字的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看完了之后两人不禁都乐了。因为这座房子依然是一个现代化的紫砂壶工作室......

当然,一路走来看到最多的还是那些闻名天下的紫砂壶大师的故居,顾景舟大师的故居自然不用说了,此外还看到了张洪寿故居,黄凤来黄志强故居,徐秀棠故居、任淦庭故居等一系列大师的故居。

整条古街别看不大,但这里却是紫砂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在这里,你随便敲开一户人家,说不定就可以来一场与大师的对话。

既然来到这里了,杨靖就动了心思。别看顾景舟先生才过世了二十多年,可他老人家亲手制作的紫砂壶现在可是属于国宝级的宝贝啊,随便拿出一件来就是八位数起步,极具收藏价值。

现在路过宝山,岂能空手而归?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