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这里只有帝国皇帝和陆秀夫、文天祥三人。
“老师,文相,参谋院的新谋划,您们认为如何?”东慎重地问道。
“陛下,川陕本为朝廷故土,自不必多言。至于云贵之地,依史籍所载,它于秦汉之时,即为王土。臣认为,今朝廷将其收回,也未有不当之处。”
东的好老师如此所说,自然是为了复国大业,但三国孔明留下来的影响,却也不是没有。
在帝国的争霸史上,“隆中对”绝对算得上是最著名的策划之一。他的始作俑者,立志兴复汉室、且对蜀汉忠心耿耿的孔明,在后代更成为每一个身处乱世、心怀匡扶天下大志之士大夫偶像。
但孔明又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遗憾,没能完成他惊世的谋划。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就深动地表达了这种扼腕之情。
如果今日能像孔明所期待的“中兴汉室”那样,来个“中兴宋室”,实现他的遗策,弥补他当年留下来的缺憾,这绝对是一个像陆秀夫这样的宋代士大夫很难抵御的诱惑。这个计划对他来说,的确有点“勾人”。
当然,陆秀夫也清楚,以他好学生的性子,虽然是参谋院提出来的云南之事,可你真的很难说是不是这个野心勃勃之主在私下里的授意。所以,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讲,陆夫子都不会太反对这个谋划。
但作为朝廷的首席大臣,身上肩负的职责还是使他说道:“云南地处偏陲,实属蛮荒未教化之地,朝廷真要收回,尚需详加计议。”
东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广西大部都属于未开化地区,云南就更是如此,舀下肯定有难度。
中国古代所讲的“狄夷”,“狄”主要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夷”则代表了南方的少数民族。
东瞄上了云、贵、川之地,除了他想恢复帝国过去的版图外,还由于他认为:这个时候忽必烈的北元,与朱元璋所面对的大元朝是不同的,现在的他们要更强。未来的荆湖战场和江淮地区,宋军都将面临着强敌,承受的压力很大。相反,对方在四川的力量却显得相对薄弱。从“避实击虚”的角度出发,行朝也应该向哪里发展。
严格来讲,这种情况还是因北元在四川的杀戮、破坏所造成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川中人口锐减,经济更降到了历史的低点。
从整体上看,朝廷夺回四川,不仅可以分散北元的兵力,减少荆州地区所面临的压力,使之成为复国的根基,并且还能在以后,对南来移民进行一些安置。后世的明、清,都存在向四川的移民。
另一方面则是,四川多山的地理环境,它限制了骑兵的用武之地,相对更有利于步军。他可是早已在培养这个时代精锐的帝国山地步兵。
至于他的另一个盘算,就是为了著名的“滇马”。“滇马”个头虽矮小了点,但它耐力极强。
事实上,在失去了北方养马之地、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严控马匹向中原输送的情况下,大理国的“滇马”在当时就是宋军军马的一个重要来源。
西南地区著名的“茶马古道”,它兴于唐、宋时期,开始主要进行的就是“茶”、“马”交易。帝国在南渡之后,也曾一度强化过在西南地区“以茶换马”的做法。
在东的看法里面,“换”不是不可以,但夺回整个云贵之地则更好,这不仅可以部分解决军马的缺乏问题,而且所谓的“茶马交易”花费,还能省下不少。
泪奔,过去帝国有些钱花得实在冤枉,还不如将它们装进咱的皇家小金库里。
但是,他内心更隐秘的深处,还有一种担心:那就是由于他带来的蝴蝶效应,很有可能忽必烈会很快平定海都之乱,从而全力对付自己,因为这种可能性在史书上不是不可以见到蛛丝马迹。
东不可能等老忽腾出手来对付自己时,再来应对。所以,固然行朝此时完全应该先彻底控制江南地区,恢复国力,并大力推行朝廷新的举措,可他仍然在刚刚夺取荆湖南路,就开始策划西进之举。
东对宋瑞认真地说道:“文相,朕想将收复云、贵、川,乃至于其后督军于川中的重任,全委托与您。”
文天祥躬身一礼:“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瑞一直在期待着陛下的这句话。
古人有云:“闻弦歌而知雅意。”以他的聪明,陛下的“雅意”他是不难“知”的。
宋瑞和陆秀夫一样,内心里也有点热,但他对此事想的只会比陆秀夫多,不会少。因为任何人都知道,坐镇川中的大臣,他必然会有大权。这么敏感的问题,他就必须让陛下来开口。
东赶紧摆了摆手:“文相不必如此。”
天地良心,兄弟我可不想让您这个帅哥死,相反,咱还要让您建立不世之奇功。
“朕认为,时至今日,诸葛孔明之遗策,自当有所改变。”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慎重之色。
当他们在兵部听完参谋院的见解之后,陛下只是简单地要求参谋院再细致地进行谋划,随后就与他们二人再度入宫。他们很明白,陛下是要和他们就帝国的未来进行密商,因为在夺得了荆湖南路之后,帝国又到了一个发展的节点。
他们实际上也不是不清楚,时代的不同,孔明遗策实施的条件现在也已变化。现在帝国的重心不在西南,朝廷显然不可能入川,只会留在江南,西南之地只能以朝廷重臣镇守。
而帝国南渡之后的经历还表明,蜀地并没有起到孔明之策所提到的作用。那么,这个野心勃勃的帝国君主又会采用何等举措来扭转此种情况呢?
陆秀夫和文天祥现在早已明白,他们的陛下心思之深,是很令人难以琢磨的。这个人做什么事都喜欢“藏一手”,甚至还“藏”好几手,他们自然在陛下面前十分的谨慎。
东内心里的谋划确实很大,他即将实施的做法,主要借鉴的还是后世。如果从总体来分,也就是“军事”和“民政”两个方面。
在军事层面,帝国将以部分水师主力沿江而上,协助步军入川,前方统兵大将更将被他授予前所未有的大权。
这是必须的。时代的交通、通讯条件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如果不授予这种大权,什么事还要来回商议再决定,黄花菜早凉了。
权重,又远在川中,人就要可靠。很显然,此人必须要令朝廷众人和他自己都信得过,另外,他还要有大局观,能与下游的荆湖战区形成协调,且更能服众。这样来看,文天祥实在是朝廷不二之人选。
他还要借此机会,正式开始实施他的都督府大计。也就是在云贵和四川分别设立两个都督府,它们全都由宋瑞来统辖,以求军事上能相互得到支援。
当然,必要之时,广南都督府之兵也同样可以给云贵以支持。至于他计划中的另一个都督府,则是他早已提出的荆湖都督府。
他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这种布局,为帝国建立新的相互支持的军力分布体系。
但是,这种做法必然会使军中的权力加重,以宋代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特色,它肯定要引起朝臣们的争议、甚至是反对。陆秀夫过去态度,早就说明了这点。
当他再度端上述“大计”,他“认死理”的好老师又瞪住了他,也就是当着宋瑞的面,没有当场给他难看。
东现在当然是越来越上道,他立刻慎重地说道:“老师,文相,西南边陲,路途遥远,而军情如火,军中必要的临机决断之权,这道理您们都清楚。”
宋瑞还是没多言,陆夫子则依然看着他。
“文相作为兵部尚书,掌控西南军事,作为战时之制,这在战后可以撤消,本人回朝廷兵部。”
宋瑞没有犹豫,立刻回道:“臣附议。”
东对文天祥点了点头。
文帅哥,咱这么定,可也是为您好啊,以您的聪明,不会不明白。
陆秀夫的脸色稍微松了一点点。
他的好学生接着说道:“朕认为,既然朝廷的规制已经将民事和军事分开,那么,文相的职责所在,就仅为军情,朝廷要另派大员入川,掌管三地民政。”
东的举措从历史来看,当然可以解释为他借鉴的是当初汉代九卿下放为州牧的做法,但有很大的后世因素。
后世南方政权曾设立什么东南、西北、西南等军政长官,甚至还有各地的长官公署。而北方政权同样也来了个西北局、华北局、华中局等等。其实它们作为战事体制,全都有历史的影子在内。
这种做法不是没有它的优点,我们无须太多的讲解其中道理。您仅仅从后世企业的做法中,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端倪。很多大的企业为什么设立大区销售经理?
商人从来都是现实的,没有合理的一面,他们岂不是在舀自己的身家开玩笑?
有些事不过就是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再加一点“分权”罢了。
文天祥早就领悟陛下“文武分途”的实质,如今他的举措在这个聪明人眼里,也不过就是一种扩展。
他看了陆秀夫一眼。君实,军中权力是大了,可现在你的文官权力也不小哦。
陆秀夫可不顾宋瑞已经有点戏谑的眼神,他知道他的好学生正在制造一种“相克”。可他一定还要刨根问底,因为他的这个狡诈学生实在是太喜欢隐藏一些东西。
“陛下,如此举措之因,臣能否一闻?”
东笑了笑,他抬头看了看远处,然后缓缓言道:“老师,文相,您们身上的职责都很重。因为在朕看来,平日里的朝廷和战事中的朝廷,是完全不同的。我大宋在今后,要着手建立两种体制,一个是平常体制,另一个,则是战时体制。”
---------
最近更得少,因心有些不定,见笑。
看到了一些留言,还有些留言不知为何是空白。第三卷结束后,在下会给一些解说。其实很多东西书中已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