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旧地重游”的曾渊子再度踏进雷州时,他的身份已不是广西宣谕使,而是雷州郡守。(请记住读看看小说网的网址帝国决定,设雷州为郡,仍然下辖徐闻、遂溪两县。
这个时候,在行朝已定的规划中,雷州不仅是帝国向广南西路进军的桥头堡,并且将成为朝廷现行某些政策转变的一种过渡。
朝臣们此时是极其兴奋的,帝国在战场上的胜利,已经把重返大陆放在了他们面前,也许这个场景在他们的梦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回。“故国难离”啊。但在兴奋之余,帝国的重臣同样也冷静地对帝国的未来进行了考虑。
他们认为,朝廷于海上实施的做法,在登上大陆之后是必须改变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朝廷的税赋政策。因为你不管怎么说,像琼州和流求施行的减、免税,是无法一直实行下去的。不要说这是在战时,花费巨大,就算没有战事,朝廷也根本执行不下去。他们在朝议中提出,登陆沿海后,帝国应恢复过去的规制。
东在内心里面是同意朝臣们的意见的。因为有宋一代,铸钱的量始终很大,你比如说,仅仅“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如将历年所铸之钱全部改换,这个收益非常可观。另外,现在还有抢来的东西在撑着,行朝短期之内应该无忧,可以后肯定是不行的。
但当着帝国大臣的面,他却不置可否,因为他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准备再施行宋代以前的做法。
我们的帝国历史,有时候从现象上看,就是一个围绕着土地的“分散”与“集中”、而展开的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但在这个悠久的、以农业为主的帝国历史上,直到二十世纪以前,大约也就只有一个税赋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合理,那就是“摊丁入亩”。可仅仅“摊丁入亩”,是解决不了帝国“土地兼并”这个千年痼疾的。
东虽然并不准备立即改变帝国在海上的规制,可他也觉得应当使雷州承担一个帝国由海上到陆地的转换角色。
雷州地处偏远,原住人口实际上并不多,但历史上它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外来人口涌入,这就是在宋末元初。当时几十万的闽南莆田(即兴化)人,因躲避战乱跑到了雷州半岛。而在这个时空,由于杜浒和谢明军情司的插入,这些流民中的绝大多数实际上最后到了琼州和流求。因此,雷州半岛的人口并没有太多的增加。(更新最快读看看小说网)
陆秀夫和赵与珞在与朝中重臣、包括即将前去雷州上任的曾渊子商议过后,提出把雷州作为朝廷向大陆发展的一个过渡。为此,他们拟定:遭受兵火之后的雷州,免赋税二年,而新到雷州的流民,依然执行帝国现行政策,给可拓荒地二十亩,但免赋税五年。
陆夫子和老赵他们舀出的这个政策,基本上是五代之末和宋初的路子。当时由于长期的战乱和人口的大量丧失,中原大片的田土成了无主之地,为了不使土地荒芜,更为了培养国力,各国基本上都采取了类似的鼓励开荒方法。
东同意了朝臣们的意见,但他认为,为了执行将来的田赋征收政策,现在更应该做另一件事,哪就是尽可能精确点地了解粮食的亩产。
这个穿越者和陆夫子、老赵等人说道:“老师,赵大人,各位爱卿的意思,朕明白,朕也赞同。但朕从史上看到,历朝似乎一直对天下的粮食到底一年产多少,更重要的是每亩的所产,并无确论。”
陆秀夫、赵与珞,包括户部的苏景瞻等人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小鬼头又要来事了啊,他们一起“警觉地”盯着陛下。
“朕觉得,帝国的赋税规制要改,并重新制定,此事现在就应该着手,朕的要求也就是简化与合理。”
宋代的赋税真的是比较混乱,其他不提,就讲令人头痛的“折变”。因为宋开始的田赋,规定“夏收钱,秋征粮”。但官府随着需要,经常变成征其它的东西,比如绢帛。这个变,就要进行折算,而一折算,“技巧”就出来了。包拯在陈州调查时就发现,“折变”使百姓的负担增加了近两倍。你不改行吗?
“但要做到简化与合理,就必须细致地了解田亩所产。而且朕觉得,朝廷现在治下的人越来越多,以后前来的流民同样也会更多,那么这些人每年需要多少粮食呢?琼州、流求等地又实际产了多少粮食?能不能保障军需?帝国对此不了解,恐怕不行吧?”
自汉以来,中国历代的田赋都是按土地的产量来征收的。刘邦立汉,开始定的是“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他下诏减天下田赋为“三十税一”。从十三年开始,再令天下田赋全免,而且一免就免了十二年,直到景帝即位。
但汉代乃至以后的历朝所制定的田赋政策,并不是以实际产量来征税,而是根据收成的一般产量,由朝廷按照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固定比例,制定的税收额。
遗憾的是,古代典籍里是没有官方的粮食亩产记录的,在哪个时代,对此做出精确的统计也的确有很大难度。后人只能猜测这个田赋额并不是建立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大规模查证、统计的基础上,而更多的是基于估算。就是后世学者们关于历代亩产的结论,实际上也都仅仅是根据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所进行的推论。
但东并不想如此,因为赋税的原则之一就是要保证负担合理,他可不想总是“拍脑袋”来决定。
陆夫子、老赵和苏夫子等人互相看了看,像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处理帝国政务的老手,他们自然知道很重要。但你真正要了解,难度却不是一般大,行朝所辖之地出产的粮食你一亩地一亩地的去称量?
“陛下的意思是?”他们问道。
东也知道,完全精确地了解亩产是做不到的,但他想玩一个这个时代的抽样调查,而且是规模大点的抽样调查。因为帝国现在不是没有人来做这个事情,行朝那么多的官员闲在那里,你不乘机让他们多了解点民政民情?顺便也给他们找点事情干?更何况这还将为他未来的田赋改制做准备。
“老师、赵大人、苏爱卿,朝廷那么多官员现在没多少事情做,朕觉得让他们做这件事很有必要。田亩所产不同,理应所征不同,那么以后朝廷恢复税赋时,究竟应征多少,必须有个依据,您们说是不是?”
听了陛下所言,陆秀夫还在沉思,但有人就又被忽悠了。
赵与珞的警惕性没有陆夫子高,“臣以为陛下言之有理。”他说道。
而苏景瞻的话是:“陛下,太常博士陈靖曾于太宗时奏曰:天下之田分三品,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瘠复患于水旱者为下品。臣以为朝廷将来所征,确可凭此有差异。”
东拍手笑道:“好,很好,这个陈博士很有见地,朝廷就按他所言划分土地等级,你们再多选田地对亩产进行细致地查证,包括雷州之地。朕的要求是,至少查证三年,以三年所产定各地均数。”
陆秀夫没有反对陛下的意见,但他也没有多说话。他现在对他的好学生,真的是越来越“警惕”,说他对小鬼头说的每一句话必“三思而后行”,那一点都不夸张。而老赵和苏夫子也决没有想到,他们和陛下的这番对话,没少在将来给他们带来麻烦。
上了哪个穿越者战车的,都是要倒点霉滴。
既然哪个穿越者来事了,自然就不会仅仅是一件。东借着雷州之地还定出了其它的帝国规制,这就是关于军中养马之地。
雷州实际上并不是养马的最佳之地,可帝国现在的条件也只能如此。东对此有信心,无非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上,过去朝廷仅仅在河南、河北的十二牧监,三年就赔了五十多万贯,而这五十多万贯,要按新币制,那至少是五百多万贯。如果你要是再换算成后世的货币单位,那就是亏了五千多万,半个多亿啊。这里面没有问题?***,多半还是因体制和做事的人。
他当着陆秀夫、文天祥、曾渊子、张世虎的面下令:
一、张世虎选定养马之地,使用期间一律划为军事用地,由兵部,更直接地说,由军械司管辖,文官和地方官员不得插手。
后世的军事用地就是和民用之地分开的,什么事情都要职责分明才好办。当然,说这话的时候,这个穿越者在心里已经丫丫是不是要把“军械司”改为“总装备司”了。
二、荒地不论,旦凡有征用的民间土地,则全部给予金钱上的补偿,朝廷另给每人二十亩土地。同时还和他们立约,一旦朝廷将来不在此地养马,原先征用的土地,归还原主。
陆秀夫和文天祥明白,小鬼头这个举措,仍然是“文武分途”的另一种体现,但他们也知道,这怕就是帝国将来的又一条规矩了。
张世虎没他们想的那么多,可他的信心同样很足,这并不难理解。用后世的话说,央企、国家投入、还允许你亏,连几百匹的战马都养不好?未来的帝国骑军大将同样也不相信。
只不过他的兄长张老大听了之后,一脸的严峻:“世虎,对骑军,朝中不是没有异议,只不过陛下坚持。为兄警告你,此事若办砸了,兵部受到文官的指责还是小事,可假如因此给陛下带来麻烦,哼哼,我将亲自把你送上军事法庭。”
站在兄长面前,张世虎的汗没少冒。
但此时的张世杰,心思更多地花在广南的元军上了,因为遂溪战后,元军并没有像参谋院事先估计的,往雷州半岛增兵,相反,他们在广南西路还略有点向后缩。
帝国的水师再度出动了。
-------------
事有点多,最近更的少,抱歉。
这章算是抢出来的,或有不妥,以后再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