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一百零二章——御妹孔四贞

作品:梦穿康熙换乾坤|作者:弘毅知难|分类:网游竞技|更新:2024-11-06 17:19:23|下载:梦穿康熙换乾坤TXT下载
听书 - 梦穿康熙换乾坤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就在弘毅闻听“别克战大众”的“趣闻”之时,十七周岁的皇帝福临正在位育宫“忙”着,而且不是一个人在忙着。陪着他的,不是老太监吴良辅,而是另有其人——十三周岁的已故“有德定南武壮王[1]”孔有德之女孔四贞[2]。

“四贞妹妹,你说领海一定、海路一开,是不是就可以大兴海运、国库充盈了?”

福临站在孔四贞的身后,侧身看着下面的小姑娘练字。此时的皇帝,正一边指导书法,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说话,一边还微闭着双眼,似有若无的小心探嗅这身旁层层叠叠涌来的阵阵香气。

去年(顺治十一年)六月三日孔四贞护其父之榇[chèn](棺材)归葬抵京,朝廷为孔有德举行了极为隆重的郊迎和守丧礼仪:谕“令和硕亲王以下、阿思哈尼哈番以上,汉尚书以下、三品官以上,郊迎。(榇)既至,诸王各归第,众官留丧次一宿”[3]。自那以后,皇太后就可怜这个孤身一人的小姑娘,将其收为养女,养在宫中。虽然暂时还没有册封她什么“格格”名号,却享受着和其他固伦格格、和硕格格一样的殊荣与优待。

早在那时候,亲政已久的福临就看出此事绝非仅仅“彰显忠烈、优待遗孤”这般简单。当时她的弟弟孔廷训已经被李定国所俘,假使不幸罹难,这个小姑娘就是定南王满门仅存。关键所在,定南王孔有德作为最早一批手握重兵、归附满洲的汉臣,资历、功劳、忠诚都是当时“三王一公[4]”中的头牌!论功劳,孔有德是国初归降的明将中功劳最大的,单单他从登州“反正”之时携带的十数门火炮,就足以让太宗皇太极喜出望外了;论资历,其他三个汉王之中,耿仲明还算孔有德半个下级,尚可喜是后来的,也比山海关之战时归降的吴三桂要老;论忠诚,在顺治九年桂林被围时,除孔四贞外,全家殉国,保全了大清颜面。可以说,孔有德是清初四汉王中唯一以忠烈著称的功臣。

继孔有德败亡之后,清朝的敬谨亲王尼堪又被李定国阵斩于衡州。一年之内,“两蹶名王,天下震动”。顺治十年(1653),因李定国转而率军攻围广东肇庆,孔有德部将线国安、李茹春等才得以收集溃兵,重新占领桂林。如此一来,孔家手下的“天祐兵[5]”仍是一支战力可观的队伍。广西虽然又处于清军控制之下,但整个西南地区的形势仍令清廷严重不安。线国安之辈也缺乏清廷军队观念,只知为孔氏家将。因此,清廷有必要表彰忠节,抚恤遗孤,用孔四贞的旗号来安抚定南王藩标军队。

福临知道,在这一点上,皇太后可谓富有政治谋略、老谋深算,把孔四贞收入宫中抚养,希望将来通过她加强清廷对这部分军队的控制。那自己也必须另外有所“表示”才行,不能落在后面了!于是,转过年来,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四月,福临请示皇太后同意,以“定南武壮王孔有德,建功颇多,以身殉难。特赐其女食禄,视和硕格格。护卫仪从俱仍旧”,算是主动拉拢这位“干妹妹”。

自那以后,福临也发觉皇太后似乎意识到什么,经常为他们之间的接触提供方便。太后不仅督促孔四贞读经书,而且每当自己退朝后,总要找个什么事由,就把这位干妹妹派到位育宫来,和自己常伴左右。尤其当自己到南苑打猎时,从来都要让孔四贞陪同前往……不得不承认,军营中长大的孔四贞,驰骋在马上的英姿是相当迷人的……

“皇帝哥哥,四贞不懂什么领海、海运的,但是,四贞知道,当年要不是有大船载着我爹北上从龙,就没有孔家的今天……”就在福临浮想联翩的时候,孔四贞幽幽作答,说到自己的爹,再提到孔家,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如今孑然一身、寄人篱下,虽然太后和皇帝都对自己视若亲人一般,可总免不了悲从中来,小姑娘瞬间停住了言语,眼眶也开始红润。

福临其实也不是在征求这个小妹妹对国策大政的意见,原本只是找个话题以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罢了,却发觉气氛陡然直下,赶紧拉起孔四贞握着毛笔的手,轻声宽慰道:

“好了好了,四贞妹妹,不想那些个烦心的事情了!我们不练字了,其实和你一样,我也烦恼这些个闹人的四方字、圣人书,可我是皇帝,不学这些,怎么管带那些个汉人?其实呀,我们都是喜欢马上驰骋的不是?要不我们去……”还没说出“骑马”二字,自己手中环握的芊芊玉手却突地挣脱出去。

“谁和你一样了?四贞可是最听皇太后的话了,四书五经样样都要熟读,就连那许多兵书战策,人家都在好好背诵呢!皇太后说了,四贞自小出入军营,熟读兵书也是光宗耀祖。只是难免粗陋了汉人学问,正好陪着皇帝哥哥一起用功,免得你偷懒!皇太后还说……”孔四贞从御案前回过脸来,严肃认真的开导起自己的皇帝哥哥。

“好好好,听你的听你的,四贞妹妹,我们继续练字可好?”听闻好几个皇太后从自己的小干妹妹口中鱼贯而出,福临有些心烦。不单单是母子关系这么简单,十四岁(虚岁)的孔四贞哪里知道,自己的额娘让她学四书五经,是为了迎合自己这个一心慕汉的皇帝;熟读兵书,却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可以替朝廷去统领定南王孔有德、你爹爹的旧部!这两件事,自始至终,这位小妹妹都是被当做了工具……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从去年六月份孔四贞小姑娘来到京师、住进皇宫之后,自己和她的确在天长日久的接触中,似乎慢慢产生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愫,这种出自天然的感情,大大不同于自己身边的那些满蒙后妃。她们虽然也是生的漂亮美丽,可一味只知道生硬地应和自己的一切需求,却从不能给自己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就说那个新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皇太后的侄孙女、自己的侄女辈,和四贞妹妹差不多时间进的宫,可到现在自己都没有碰她一下……

这些满蒙贵族的女子,如何能有汉女一般的别样风情呢?唉!别看四贞小丫头军营长大,可学起汉学,却一点也不比自己这个皇帝差,往往是一教就会,还会触类旁通,这,也许就是所谓文化的传承吧!也难怪自己这几日,开始对她有一些依恋起来,几日不见就如隔三秋,不能说坐立不安,却是怅然若失一般。这种感觉,其实自己是熟悉的,前一段这样的情愫,不就是自己的弟媳、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给自己的吗?哦……许久没有见过她了,大概有三四个月了吧……看来,皇太后的妙计还真是奏效了!

“皇帝哥哥,你看我这个字写的如何?”孔四贞温婉甜美的话语,将福临有些阑珊的意兴,生生拉回了当下。

“哦?我来看看……”福临低头望去,孔四贞刚刚落笔,宣纸上一个秀美的正楷“炮”字,墨迹未干、新鲜出炉。

“哈哈,好!不过怎么突然写这么一个杀气十足的字呢?”

“我……”

“好吧好吧,我的好妹妹,‘朕’也来给你写一个,看看谁的笔力更加劲道……”

福临见孔四贞面有难色,以为是一句“杀气”,又勾起了小姑娘的伤心处。要知道,当年孔有德的确是依靠了自己老上司孙元华的那十几门大炮,才能够在满蒙汉八旗之外,独立成军了一个“天佑兵”的,虽然后来他本人还是入了汉军正红旗,南下平乱之前的顺治六年,其麾下队伍也设立牛录章京十五名,可自始至终都没有归于哪一个汉军旗主[6]!不仅如此,顺治六年五月,多尔衮还“令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及新增兵一万六千九百,共二万,往剿广西,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及新增兵七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及新增兵七千七百,共两万,往剿广东,挈家驻防。其全省巡抚、道、府、州、县各官并印信,俱令携往。”

不但不归旗,还为其“新增兵”,也就是补充编绿[lǜ]营[7]兵力入其麾下,为何?这是老爸皇太极的“保留项目”,为的就是不把战力颇丰的三王兵丁归于旗下,而形成实际上的皇帝亲领!就连深谙此道的多尔衮,也是如法炮制。如今自己借助小玄烨之手,刚刚将满洲八旗乾纲独断了,汉军八旗就要是下一个目标!

福临及时调整心情,准备一展身手,好好写上一幅书法大作。

“启禀主子……”吴良辅的声音,第一次不合时宜的出现的身后。

“讲!”福临没有回头,只是生硬一句。孔四贞却发现年轻皇帝哥哥的面色瞬间变得有些恼怒,急忙用自己的左手轻轻握住皇帝放在桌案之上的左手,以示安慰,并辅之以含情脉脉、顾盼生莲的婉容。

“嗻!多罗贝勒、皇二子玄烨觐见主子!”

吴良辅不看也知道此时皇帝“哥哥”的脸色,但还是利索回禀。毕竟,皇帝恼了也不怕,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事后随便找个由头就能重新让他高兴起来,一如既往的信赖依赖自己。

可殿外匆匆赶来的小贝勒爷玄烨就完全不同了。不说今天这位小爷一脸的急色,就算是笑呵呵的,但凡他给自己一声令下,这两条老腿就不再听了自己的指挥,只剩下乖乖听命的份了!

况且今天小玄烨的神情,的确是大大的不同,万万不可得罪!否则,老命受不鸟!

[1]孔有德降后金(清)后,先是在天聪七年六月被授予都元帅,而后分别在崇德元年封恭顺王,顺治三年授平南大将军,属下就有耿仲明和尚可喜二人。顺治六年五月,改封为“有德定南王”。顺治九年,孔有德被李定国破城,自杀身亡。十年,清廷赐谥号“武壮”,称“有德定南武壮王”。

[2]孔四贞,辽东人,隶汉军正红旗,生于清崇德七年(1642),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在孔有德死后,她扶梓回京师,受到清廷极度礼遇,被孝庄皇太后养于宫中,还差一点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子,但最终嫁给了从小定婚的孙延龄,并且一起执掌定南王藩属数年。吴三桂叛乱时,孙延龄也起兵响应,但孔四贞一直顾念清室的恩遇,力劝延龄反正。孙延龄的首属两端导致他被吴三桂派人杀死,孔四贞也被困于云南,直至三藩平定,才孑然一身回到京师,安度晚年。

[3]引自《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呵呵,给大家看看真正的所谓《清实录》其实是分不同皇帝、叫不同名字滴!】

[4]三王一公,是指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年间先后降附清朝(后金)的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沈志祥。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孔、耿、尚三人被分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崇德四年正月,沈志祥被封为续顺公。清入关后,顺治六年五月,三王改称为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而续顺公之称仍其旧。

[5]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率部降清,皇太极封两人分别为都元帅和总兵官,任然统带其兵,号“天佑兵”。

[6]崇德七年八月,八旗汉军编定。在《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所载崇德七年所编立的所有100个汉军佐领中,根本没有三王及其属下出管佐领者,因此,可基本断定,三王属下根本没被编入汉军旗。

[7]绿营,是清朝的正规军,由汉人编成,主要负责弥补八旗的不足和守卫国土。这些汉军因使用绿色军旗,故称为绿营。在清朝大部分的时间里它都是清军的主力。满清的兴起是倚靠它强大的八旗军力。随着领土的扩大,满清吸收了部份蒙古人与汉人的势力,对此皇太极另外设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用以壮大军力并加强管理蒙汉臣民。到了满清入关后,虽然八旗军人数达二十万,但兵力仍远远不足。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统治,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所以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

绿营完全由汉人组成,编为标、协、营及汛。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由汉人统帅。绿营的官阶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提督(省/标)、总兵(镇)、副将(协)、参将(营)、游击、都司、守备(地方)、千总(驻点)、把总。提督全名为“提督总兵官”,统领一省绿营,受文官总督、巡抚所节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万余到六七万不等;提督之下为总兵,主管一镇的绿营,兵力从千人至两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为副将,管理一协的兵力,约数千人左右;副将以下就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统辖的称为营,兵员数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为千总与把总,负责统领一汛,也就是一个驻地,士兵由十数名到上百名都有,后来更设有“外委千总”与“外委把总”,设在他们之下,职位与千总、把总相同,但薪俸较低。另外从总督到总兵都有自己直属的绿营兵,称作“标”,如“督标”(总督)、“抚标”(巡抚)、“军标”(四川、新疆将军)、“提标”(提督)、“镇标”(总兵)等,大小和协相同。“标”的统领官称“中军”(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卫队队长及副官长),督标中军由副将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担任。

绿营兵多数为步兵,但亦有马兵与水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这些冷兵器,但也有如鸟枪、铳枪、抬枪甚至大炮的热兵器,可是他们的装备与待遇明显比八旗差。绿营发展到康熙年间已成为一个严密的制度,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兵卒平时分派各地作为差役,战时才临时分发给将领,令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马兵为骑马的部队,步兵为步行的部队,守兵为后勤部队,马兵和步兵又统称为战兵。

在清朝初年,大多为汉人的绿营军的职责尚只是镇守疆土,但随着八旗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在三藩之乱中,清军就是以绿营为骨干,先后派遣了四十余万绿营兵作战。在往后的大小战争中,绿营也是清军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太平日久,绿营内部也开始出现松弛腐化的现象,到了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到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之时,“国家养绿营兵五十余万,二百年来所费何可胜计”,绿营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上阵一触即溃,也是这些战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满清朝廷逐渐依赖如湘勇和淮勇等乡勇,且同治年间开始多次裁减绿营,致使绿营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百日维新时朝廷新编全西式训练的新军,自此绿营便等同名存实亡。后来至民国初年,绿营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地方治安卫戍部队,成为民国时期警察的滥觞。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