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506章 不救不成

作品:混在抗战|作者:古龙岗|分类:历史架空|更新:2024-11-06 12:05:35|下载:混在抗战TXT下载
听书 - 混在抗战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老蒋是一个执拗的人。

当初他认定共产党对他的威胁最大,于是,他宁可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侵吞了东三省,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军队派到了京津,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一步步地蚕食华北,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军队被赶出淞沪,也依然坚决地要先把共产党消灭干净,即便那个时候的共产党已经被他赶到陕北,怎么看都是一副苟延残喘的模样。那个时候的他,如果按日后***的诗句,当真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日后解放战争,共产党不愿意放他在长江南岸休养生息,恐怕也有那么一两分是在向他这个“榜样”“学习”!

当然,不管是老蒋死追着当初的红军不放,还是日后解放军死追着他蒋某人不舍,原因肯定是极其错综复杂,不只那么一两条。但老蒋这个人的脾性由此可见一般。

而老蒋除了执拗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跟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军阀都是相同的:不注重老百姓,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死。

或许有人会表示疑问,领袖怎么会不关心自己国家老百姓的生死呢?就算老蒋是反动派,你也不能这么胡说八道啊。要知道,老蒋连当初跟他做对的许多军阀头子都放过了,这些人中,最狠的都差点儿把他从国家领袖的位子上掀下来过。这些人都给放了,还给予高位供养起来,又怎么会不关心老百姓?虽然老蒋手下的贪官污吏确实多,可那是有历史原因的。毕竟,国民党从同盟会时代起,就没几个真正的好人,老蒋继承了这样一笔政治遗产,自然也要承担后果。所以,做人要厚道,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老蒋一个人的身上。

可事实是,老蒋真的不是一个厚道人。

河南大饥荒,从一开始就被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严密封锁了消息。结果,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向中央申报河南灾情,就因为是河南省政府没有如实申报,他的申报反而受到了训斥。而据当时河南的地政部长李敬斋后来在《春秋》杂志上回忆,蒋鼎文曾号召自己的士兵每天节余食物二两,为期三个月,要求用这些粮食去救济灾民。而不只是蒋鼎文,当时在河南的各部军队也希望政府迅速从外地调拨粮食。36集团军的司令李家钰也汇报了河南的灾情,可是也被何应钦打了回来,因为灾情不能随便报,地方政府没有报,军队报告就是无效的。后来,事实实在瞒不住了,到了1942年10月份,中央政府派张继和张厉生两位大员来河南视察灾情的时候,在密县召开了一个灾情报告会,省政要员及各县都要派代表参加。可没想到,时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在赴会途中派人传话给各地代表,叫他们不要把灾情说得太严重,有参与者回忆说:“开会时各县代表痛陈灾情惨重,官吏对此竟熟视无睹,饿死的人触目皆是。张厉生在会上说:‘在我们未到河南时,只知河南有灾,而不知灾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到后来才知河南灾情如此严重,李主席你不能辞其咎!’” 之后,在河南军方宴请的筵席上,张厉生曾当面质问李培基为何不报灾。李培基说:“起初看到二麦麦苗秀丰,不会不下雨,谁知道皇天这王八蛋刮来一阵黄风,一夜之间把麦苗全刮干了。”张厉生又问:“有了这样情形,为何还不报灾?”李培基说:“我见早秋长得还好,谁知皇天这王八蛋又来个捋脖旱!”(当地方言,掐脖子之意)。据金汉鼎回忆,在中央派张溥泉和张厉生前往河南调查时,“李培基主席率领有关人员在赴会途中,告知专员李杏村向代表们说:‘不要把灾情说得太严重,主席自有办法。’”

可是,李培基不上报,甚至压制下级官员不许上报,就能瞒得过老蒋?他手下的特务多如牛毛,军统数十万,中统也有将近十万,还有各级将佐……就没有一个有点儿良心,有点儿大局观的?老百姓饿死几百万了,他还不知情?后来,河南的事情捂不住了,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粮数额,可老蒋不但不见他们,还不让这些代表在重庆公开活动。再后来,河南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也对河南的灾民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要求采取措施,老蒋依旧不理。而在此之前,他派往河南进行视察的张继和张厉生两位大员回到重庆,也告诉了他河南的灾情,希望他能采取措施,尽快救灾,他同样也毫无表示。多方的呼吁,似乎就根本引不起蒋介石对河南灾情的一丁点儿重视。他在此期间唯一做过的,就是在得知消息之后,召开了紧急的“前方军粮会议”,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减少河南的征粮数额,另一方面把西安方面的储粮运往河南以备军队之用。可这些非常措施只是为了解决河南军队的粮食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至于减免的征粮数额,那位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富人才得把赋税全部交纳。对于穷人,我们所征收的,绝不超过土地上所能出产的东西……”

就这样到了1943年,灾区气候依然干旱,灾情进一步恶化。而这时,灾区的情况在层层封锁之下也终于开始外传,2月初,重庆版《大公报》刊登了该报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大饥荒的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勒令停刊三天的严厉处罚。

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深入灾区,发现路旁、田野随处可见一具具尸体,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通过采访,又晓得人吃人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区别只在于吃死人还是吃活人。他深受震动,决定将这些报道出去。但他在中国呆了许久,深知如果自己只是想把这些消息在中国境内报道出来的话,恐怕连审核那一关也过不了,所以他通过电报局,直接把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

于是,消息首先在白修德供职的《时代》杂志上传开了――前面说过,这家杂志在整个美国是最同情中国人的,其出版人亨利.卢斯一直非常坚定地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而当时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正在美国访问,闻听消息之后顿时大怒,认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由于她与亨利.卢斯是老朋友,所以强烈要求卢斯将白修德解职。结果这一无理要求理所当然被卢斯拒绝。于是,这则有关河南大饥荒的消息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美国朝野对当时中国政府不顾民众死活的作法大为不满,甚至感到非常愤怒。

白修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了重庆,并且立即提请面见老蒋,要求向老蒋面呈灾情。结果呢?老蒋拒而不见!

最后,“国母”宋庆龄忍不住出面了。她找到老蒋,一再告知老蒋这事关数百万人的性命,并坚持要求老蒋接见白修德。老蒋禁不住,终于同意见面。可见面的时候,老蒋根本就不掩饰自己对白修德的厌恶,并坚决否认有人吃人和野狗吃死尸的情况。白修德不得已,拿出了自己拍摄的野狗吃人尸体的相片。老蒋看到这些相片,终于认输了。他尴尬地问白修德在何处拍下这些相片,要其提供完整的报告,又向白修德表示感谢,说白修德是比自己派出的任何调查员都要好的调查员。

然后,救灾开始。陕西的大批存粮进入河南,灾情迅速得到缓解。

这就是老蒋,执拗到几乎冷血,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老百姓放到过心上。

……

而现在,老蒋依旧对秦卫和竺可桢不满,他非常不高兴这两人“逼迫”自己的行为,而且他也不认为仅仅只是开始了不长时间的饥荒能持续多久……即便有竺可桢提供的所谓的研究资料和结果。所以,他断然决定不予救灾。不过,面对竺可桢这个大学校长,他并没有表现的太过冷厉,也不想被人拿住话柄,所以就另找了一个理由。

“陕北灾荒已经持续两年,可政府一直跟日军交战,消耗巨大,而且陕北又一直为共匪……那个,共产党所占据,中央只能看着着急,却毫无办法。而现在,共党因为受不住灾情,找借口去了喀尔喀,只留下了一个灾情越发严重的陕北给中央……可中央总不能放任陕北那些灾民不管吧?比起河南的老百姓,他们受灾的时间可是更长啊。竺校长,你说是不是?”

老蒋的语气既亲切,又悲天悯人.如果在场的不是都对他的为人极其了解,说不定就要被感动了.而竺可桢显然不属于了解老蒋的这些人之列.

“委员长您说的没错,近些年来,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确实远比河南的旱灾更加严重。”竺可桢并没有发觉老蒋背后的意思,还以为老蒋真的很为难,不过他的话却依然让屋里包括老蒋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一阵阵的头皮发麻:“陕北素有‘十年九旱’及‘三年两头旱,一年不旱遭水患’的说法。而根据我们的调查,陕北这些年经历过旱灾、雹灾、洪涝、霜冻、风沙灾害等等多种自然灾害,其中尤以旱灾最为严重。我记得……”

揉着脑门儿,竺可侦做出了一副努力思考回忆的样子。何应钦等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就要开口阻止他继续说下去,可这时竺可桢却突然一拍手:

“记起来了!根据陕西地区送来的相关资料,我们进行过计算,近一百年来,光是榆林一地,就遭受旱灾46次,雹灾25次,霜冻11次,洪涝28次,风灾12次,病虫害10次,地震、滑坡10次,合计242次。受灾频度为0.45!……政府早就该救济了!”

“一、一百多年的事情,这……”

孔祥熙脸色发白。竺可桢说的什么话他都没记住,就只记住了“榆林地区近一百年受灾242次”这一句话!可就只是这样也够了。一百年受灾242次,平均每年受灾两三次……这榆林的老百姓到底得造了多大的孽才要承受这种苦难?可孔祥熙最关心的不是这个,他关心的是老蒋刚才为了推脱救济河南的请求所提供的理由……救济陕北!

这平均每年受灾两三次的地方,你救得过来吗?

“一百年确实时间长了点儿。可陕北确实苦啊。”竺可桢不住摇头叹气,“尤其是近年,从民国17年(1928)开始,陕北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一旱5年!期间还有鼠疫等疫病流行。而从前年开始,陕北再次遭受旱、水、雪、冻、风、霜、虫、瘟等灾害多次,受灾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损失我们不知道,但根据我们对各地人口的计算,即便是被共产党带走了许多,受灾人口至少也还有一百万之巨!委员长,河南要救,可陕北再不救的话,恐怕就没有几个活人啦!”

“……”RS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