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八十一章大进军

作品:世纪帝国|作者:星空漫游者|分类:网游竞技|更新:2024-11-06 05:18:24|下载:世纪帝国TXT下载
听书 - 世纪帝国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八月二十六日。

蒙古草原。库伦南,六十公里。

一眼望不到边的行军队列,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草原,填满了人们的全部视野。

矫健的哥萨克挥舞着长矛和马刀,不少人在马上做出各种杂耍,发出秋秋的怪叫。来自顿河草原和鞑靼斯坦地区的哥萨克们,在这片同样水草丰美的大地上似乎找到了家乡的感觉,显得格外兴奋。

大队的骑兵扬起尘土,滚滚向南,强壮的顿河挽马拖动着大炮,大车,排成整齐的队列在华军修建的战区公路上向前疾行。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蛮勇善战的“灰制服牲口”,俄罗斯步兵,以整齐的行军队列便步行军,每个人都斜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携行包裹,背着步枪,闪烁的目光混杂着光荣,贪婪和忐忑。

来自鞑靼斯坦的士兵,看着这熟悉的草原风光,神情复杂。他们是塔塔尔部的后代,有突厥人,也有蒙古人,早先也随着蒙古汗国的辉煌,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金帐汗国。

后来,随着汗国分裂,莫斯科公国兴起,鞑靼人的喀山,克里米亚等汗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他们也成为了俄罗斯人的仆从。

但是,鞑靼人终究是狼的子孙。在每一个鞑靼人心中,都留存着对蒙古金帐汗国,对黄金家族的回忆与向往。

他们怀念罗斯人恭顺地舔着大汗马靴的岁月;他们怀念鞑靼人骑着骏马纵横驰骋于东欧草原不可一世的岁月;他们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不是承受这些白人的压迫。

在后世,鞑靼人,这个俄罗斯帝国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在二战期间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旗帜鲜明地投靠了德军,他们宣布阿道夫?希特勒为鞑靼人的救主,甚至整村参加德军,配合德国人消灭红军游击队乃至正规军。这种一边倒的支持成为民族化的行为,而不是其中的某些人。在战后,克里米亚鞑靼人以“帮助侵略者”的理由,被苏联政府全部驱逐出克里米亚,被强行迁徙到中亚。

鞑靼人看着眼前的一切,目光闪烁。

来自亚美尼亚的士兵,恨恨地看着旁边的阿塞拜疆哥萨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人都生活在高加索地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教。亚美尼亚人信仰天主教,阿塞拜疆人却信仰伊斯兰教,格鲁吉亚人信仰东正教。格鲁吉亚人与俄罗斯人相对接近一点,而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几乎是血海深仇。在后世,苏联分裂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在此后冲突不断。

比起中国人,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更愿意消灭对方。

来自芬兰的士兵,沉默地看着旁边志得意满的俄国军官。对于这些强迫他们禁止使用芬兰语,取消他们自治权的统治民族,芬兰人按照他们一贯的传统,在和平斗争失败之后选择了沉默。可每一个芬兰人都明白,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这个巨人露出衰弱的迹象。

俄军的高级军官们,尤其是那些贵族子弟,骑着高头骏马,轻松惬意地三两成群,边走边聊,手中的马鞭绰绰点点,不时发出一阵豪爽的大笑。

“瓦谢夫,中国人会愚蠢到连铁路都没有破坏?”一个少校看着身边不远处的铁路线,有些奇怪地问道,“这样我们推进起来不是更容易了?”

“这些异教徒肯定是太穷了,不舍得破坏这些铁路。”另一个少校耸了耸肩膀,胡子一翘一翘很有神采,“要说这路修的的确是不,换了我,可能也舍不得吧。”

“也许他们还指望能夺。”第一个少校夸张地做了个抢的手势,“或者以为我们能还给他们。”

“东方人的想法总是让你难以捉摸。”瓦谢夫很世故地摸了摸八字须,表情陶醉,“也许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双头鹰的旗帜只要在一个地方升起,就绝对不允许再落下。”

库伦。俄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部。

参谋长小萨哈罗夫中将皱了皱眉司令官阁下,现在部队的给养支持不了太长的作战。如果继续向南深入,本军的困难会越来越大。一旦中国人反击……”

“中国人的主力部队已经调动到东线,填补他们战线的缺口。”司令官克罗帕特金背着手,看着墙上的巨幅地图,“日本人在辽东半岛已经了中国人四个原本隶属蒙古方面军的步兵师番号。在尼古拉耶维奇大公那边,对满洲里的总攻即将展开,很快那边的四个师也将投入呼伦贝尔方向,中国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他们的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克罗帕特金双眼微眯,看着地图上的左下角,“这个国家崛起太快,基础并不牢靠,整个国家只是依靠武力强行结合在一起。一旦这种武力威慑没有了,就必然分崩离析。现在的这个小皇帝,没有那位东方拿破仑的威望与手段,左右支绌也是难免的。也许给他二十年,甚至十年,他就能成长为一个危险的对手,但圣母保佑,俄罗斯选择了现在。”

小萨哈罗夫中将皱了皱眉头,刚想,门口却传来了通信参谋的报告。

“沙皇陛下的谕令”

克罗帕特金接过电报,看了一遍,露出了笑容。

伊尔库茨克总督府,现沙皇行宫。

尼古拉二世皇帝红光满面,看着阿列克塞耶夫海军上将在地图上一寸寸地移动着军队标识,双眼仿佛放出光来。

“中国人即将崩溃。”沙皇默默地想着,“这个东方的柔弱民族,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真到了和俄罗斯的大炮与马刀较量的时候就露出了本色。现在是尽快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回到圣彼得堡接受荣耀的时候了。”

“朕会获得一个样的尊号?尼古拉大帝?”沙皇的嘴角微翘,“继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之后的又一个大帝。东方的征服者,蒙古的保卫者,全俄罗斯人的奥古斯都,至高无上的沙皇,东方苍穹下的主宰尼古拉二世大帝陛下。是的,朕喜欢这个称号。”

辽东半岛。

夏日的黑土地上,田里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风吹过,如同绿色的海洋,波涛翻涌。

可田间无人,村舍无人,城市人去龙空。

自从五天前,日本陆军满洲军第四军,辖第五,第十两个师团以及野炮兵第四旅团在辽东半岛中部的花园口和庄河登陆,一直在辽东半岛南半部节节抵抗的辽东地方警备部队,面对大连和金州北上的日本满洲军第五军以及侧后登陆的第四军夹击,不得不在国防军骑兵部队的掩护下加速北撤。

总体来说,日军目前的态势很好。

在辽东半岛北部,突破了丹东防线的日本满洲军第一军所部四个师团,一路向东,气势汹汹地扑向营口,试图截断辽东半岛。同时还派出一支部队配合庄河登陆的日军夹击辽东半岛东岸的华军警备部队。

在中部,从庄河的登陆的日军,向着辽东半岛中部步云山为主体的山地丘陵地带攻击前进,准备一举阶段在中南部顽抗和撤退中的华军,把他们彻底消灭;

在南部,日军已经紧紧围困了旅顺,正在构筑炮兵阵地,运送重炮和炮弹,用牵制性攻击寻找华军防御的薄弱环节,大量的作战物资都在紧急储备,摆出了一副围攻的态势。而他们的骑兵部队,正在北上直插步云山,沿路扫荡华军警备部队和临时编组的民团,准备配合庄河上陆的日军构成夹击。

在华军方面,辽东半岛中部的华军警戒部队,配合从营口急行军赶的国防军二十八师先头部队,展开了前赴后继的阻击。

从京畿方向增援上来的部队,还在承德到营口的路上奔波,只有少量骑兵和摩托化分队赶到了营口,并且马不停蹄地向着预设的防御阵地庄河-孤山一线疾奔。整个东北的警备部队,能抽调的都已经抽调出来,清剿内部残匪的,支援前线的。在辽东半岛这个最危险的战线,北面能抽调的部队都在拼命往这边赶。由于俄军正在集结兵力围攻虎头要塞,日本人抽调了第二师团南下,华军也从大荒沟抽调了两个师的海军陆战队登车紧急南下,先头部队的陆战第一师已经抵达辽阳,下了车就集结部队往南推。

营口和沈阳的二十八师已经全军整队向东开进。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在后续部队上陆之前,尽可能长地守住阵地。各个部队都最大限度储备了后备兵员。

中华帝国的战时体制,以及强大的基层控制力,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示出了优势。辽东半岛的林场早就被军管,各种木材扎成大排子,由壮汉撑着顺着辽河往前线运,在码头上装运马车和卡车,沿着急造的军用公路土路向前运输。在各条路线上,从民间征调的无数马车驴车牛车拉着各种物资运上去。各个基层政权已经全部发动起来,在基层政府和党部,农会,国防动员组织,乃至青年团,少年团的组织下,部分男女老幼,全都上了预设防御地带,按照工程部队的指挥挖掘壕沟,修筑堡垒。眼看着几天功夫,预设防线的堑壕体系就已经开始成了型。

中国大本营颁布了大本营第四十九号令,宣布一切未经命令放弃阵地的行为视同叛国,可就地处决,各部队政治教导员和宪兵部队予以监督执行。

在日军几个攻击方向上,各路中国军队都在拼死抵抗。第十一军以两个师的兵力牵制着日军四个师团的优势兵力。到了内地,没了日军的舰炮支援,损失惨重的华军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和日本人针锋相对地拼了起来。

大孤山河口一带的海防要塞,守军拒绝撤离,全体官兵自愿留下来死守拖住敌人。日本人从薄弱的陆地方向打,依然遭遇了顽强抵抗,足足花了三天才占领了这个强固的要塞化阵地,但华军已经炸毁了全部大炮。

没有一个投降者。

在胜利的鼓舞下,日军也鼓起了最大的勇气和坚韧。他们在向西推进的第一线展开了三个师团,几乎是倾尽全力向前攻击前进。在他们的身后,运输船在海上穿梭,制式马车如长龙一般蜿蜒前进。甲午年的战争经验让日本人空前重视后勤,兵站线几乎是脚跟脚建立起来,从朝鲜征调的民夫,乃至本地少数没有来得及撤退被抓了丁的脚夫,啃着冰凉的窝头,在日本监工和军夫的皮鞭之下,沉默而麻木地工作着,把一袋袋的朝鲜大米,泡菜,日本产的牛肉罐头,晒干捏好的味憎,铁皮罐子装好的炼乳,成箱的弹药和切好的马料整整齐齐装好车,或者运入兵站仓库。

日本人的各路兵锋前面,都有些不甘寂寞的前清余孽,以及他们勾结的本地残匪之流充当向导。这些熟悉地形和风土人情的内奸,出于种种目的,尽了最大的努力给日军担任耳目。一些猝不及防的警备部队也吃了这些内里鬼的亏,被人从侧后打个措手不及。

不少已经服完劳役定居下来的旗人,看着这个局面也动了心思。前清的大辫子又从不哪里的角落翻了出来,乃至用麻绳之类编的假辫子也成了宝贝,不少人翻山越岭去迎接日军,见了面挥动手里的辫子为号,一见面都是热泪盈眶,诉说着大清亡国的切肤之痛,说着这白山黑水之上旗人爷们遭的老鼻子的罪,满口指天望日地祖咒发誓必定配合皇军灭了这狗日的中华帝国,恢复咱大清江山万万年。

一幕幕形形色色的戏码,就在白山黑水间上演着。

--------------------------

此时此刻,在辽东的各条道路上,逃难的老百姓在地方基层组织的管理下,以军事编制迅速向营口方向撤退。一路之上,马车,汽车在公路之上穿梭,驴车牛车在土路上扬起烟尘,赶车的汉子把鞭子抽得山响,往日里对牲口的痛惜全然化作了焦急。

强壮的汉子除了被地方组织起来抢运财务和战略物资,维持交通秩序外,基本都到警备部队报道。封存的军火库都被打开,前清时期的各种万国牌武器,水连珠,温彻斯特,曼利夏,1888委员会,法国勒贝尔甚至甲午年缴获的日本村田等各式步枪,前清的各式各样的青铜野战炮,手摇加特林机关炮,诺登飞四管排炮,克虏伯行营炮等等都请了出来,除了装备地方警备部队,就都用在了这些汉子身上。

这些装备简陋的东北男人,不少都是关内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以乡村为单位,组成了一支支临时的后备部队,在抽调出来的军官带领下,成为了地方警备部队的后援。

在这个时候,东北人首先要救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