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志掀开暖帘走出街边小拉面馆的时候,脸色有些发青。
方才,他和高大力两人在这家店里吃掉了整整七大碗拉面。结完账出来,只吃了三碗的高大力已经摸着肚子打饱嗝了,而吃掉四碗的他感觉居然还只有七八分饱。
清醒后这两天里突然大增的饭量让李广志感觉有些头疼。
他大概的算了下账。按这个吃法,即使他和高大力两人每天都只吃最便宜的拉面,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得往30万日元上奔。这还只是伙食费,如果再加上房租和其他零碎的开销,他身上这好不容易凑出来的80万日元,估计连两个月都撑不过去。
当然,只要能在东京顺利的找着挣钱的路子,这个问题倒也不怎么严重。但是,自己无缘无故的突然就成了个饭桶,这一点让李广志很是郁闷,同时也有些隐隐的担心。
这两天没事儿的时候,他也有留意过自己身体的状况。但除了精神好睡得少之外,他并没感觉到有别的异常。力气没有变大,反应速度没有变快,脑子也没有变得更聪明。他完全弄不明白,那些超量的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能量到底都上哪儿去了。
他也怀疑过这是不是穿越所带来的身体变异。但这个想法只能让他更加的郁闷。人家穿越变异都是附送金手指,甚至是金大腿。可轮到自己呢?饭量一下子大到快养不活自己,这是附送个“金后腿”来拖自己的后腿的节奏么?
“广志哥,咋了?东西拉店里了?”一旁的高大力见他站着不动,捅了捅他的腰问到。
李广志沉默地摇了摇头,拍了拍高大力的肩膀,随即转身朝街口走去。
“金后腿”的问题被他暂时从脑海中抛开了。这种无解的问题无论是去探索答案还是去抱怨愤怒,都纯属浪费时间。他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赶紧在东京找到个落脚的地儿,然后,赶紧去挣钱!
他领着高大力从小街里出来,拐回到起初地铁站所在的大街上。这条街李广志方才在地图上查了,叫做环七通线,也就是东京的七环路。不过在李广志看来,这条只有区区双向四车道的环线,跟京城的四环五环比起来来,简直是在侮辱环线这个称呼。
李广志两人沿着人行道一路朝东走,走过两个路口之后,终于在一个丁字路口的拐角处看到一家不动产中介的招牌。
这是一栋半旧的二层小楼,由于建在拐角处,一楼东、北两侧的临街面都是落地的玻璃橱窗,上面整齐的贴着一张张房产信息单。
李广志站在橱窗前研究了一会儿,信息单上的内容很详细也很全面,房屋所在的地址,面积,租金,管理费等等项目都写得很清楚。他大致的浏览了十几张单子后,对这个区的房租水平便有了粗略的认识。
可能是午休的缘故,店里的人不多。李广志推门进去的时候,只看到正对店门的办公桌后面坐了一个半秃顶的中年男人,还有靠店门一侧右手边一个趴在桌上写字的年轻男子。
听到店门被推开时门铃的响声,年轻男子连忙起身迎了过来。当他堆满笑容正准备说欢迎词时,突然发现进来的两个男人一个身材高大得像小山一般气势逼人,另一个则满脸凶相就差在额头上写个我是雅库扎,顿时脸上的笑容就被吓得缩回去一半,到嘴边的话也紧张得吐不出口了。
李广志冲年轻男子和气的笑了笑,主动开口道:
“你好,我和我弟弟打算在板桥区租个房子,你这里有什么价格便宜点的推荐么?”
年轻男子见两人的确是来租房的客人而不是上门收保护费的雅库扎,顿时松了一口气。
“方才失礼了,实在是非常的抱歉!两位,请坐,请这边坐。”
他快速的冲李广志两人鞠了个90度的躬,一边嘴里道着歉,一边从旁边另外拉了张椅子放在自己办公桌前,殷勤的招呼两人坐下后,这才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那个,鄙人是青木不动产板桥店的实习担当石井大智,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关照!”
年轻人递过两张名片,有些畏惧的瞟了高大力一眼,又转向李广志继续道:
“不知道两位想租一个什么价位的房子,有中意的地段么?本店在板桥区各个地段都有非常出色的房源,一定能为两位找到满意的房子的。”
李广志坐在那儿听这年轻人介绍,总觉得哪儿有些不得劲。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让他觉得不习惯的是这里没看到电脑。
前世国内当房产中介开得到处都是的时候,电脑联网办公早已经普及多年了。李广志家小区外围有好几家中介公司的门店,他路过的时候,看到的总是一群年轻小姑娘小伙坐在显示器后头不停打电话。看习惯了这个场景的他突然看到眼前办公桌上都是光秃秃的情形,一时间忘了自己身处的是1992年。
92年的日本,个人电脑可能在一些大公司和政府部门里已经开始运用了,但在不动产中介这类服务型企业里,估计还没几家企业舍得花这个钱。
“这里头似乎有个赚钱的机会啊。”李广志脑子里隐约冒出一个模糊的想法。
“这个1LDK的房子就在板桥区役所附近,交通方便环境好,房租也才4万円每月,1礼3押,价格上是非常划算的,两位客人觉得怎么样?”
年轻中介的介绍把李广志的注意力拉了回来,他皱了皱眉头问道:
“这个1礼3押是个什么意思?”
李广志和高大力两人之前在札幌的住所是帮派里的人给租的,再加上他从身体原主人那儿继承的记忆本来就有些残缺。所以,对于在日本租房的一些规矩和细节,他基本上没什么概念。
年轻中介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又侧头看了看那个正在打瞌睡的中年秃顶男,这才压低了声音道:
“冒昧的问一句,两位...不是日本人吧?”
“对,我两都是中国人,刚才北海道上来的。”李广志很随意的回答道,不过,他用的是中文。
他对年轻中介微笑着道:“哥们你也是中国人吧?呵呵,一听你那日语的口音就听出来了。”
年轻中介会意的笑了笑,同样用中文说道:“是啊,咱们中国人说日语,总是学不来日本人那个味儿。”
说完,他冲李广志伸出手,道:“重新认识一下,本人孙大智,东北人。两位怎么称呼?”
李广志还没来得及张嘴,旁边的高大力就抢在他前头一把握住孙大智的手,兴奋的道:
“哎呀,原来都是咱东北老乡啊,你早说啊!大智是吧?我叫高大力,你管我叫大力就得。这是我广志哥,我两都是东北的,残孤后代来的日本,来七八年了,一直在北海道那疙瘩待着。你是哪年来的啊?在东京待多长时间了......”
高大力兴奋之下话唠模式全启,说话声又大又急,整个店里就只听到他一人的声音。旁边打瞌睡的中年秃顶男被吵醒,瞪着小眼睛迷惑的看着这边。
孙大智眼里闪动着一丝惊喜的光芒,趁着高大力说话间的短暂空隙,急切的问道:
“你们也是残孤后代?我也是啊!你们是来东京参加葛川公园聚会的么?”
所谓的残孤,就是残留孤儿的简称。是指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侵华日军和“满蒙开拓团”成员撤退和遣返期间,因与家人走散或家人死亡等原因而被遗弃在中国,后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13岁以下日本孤儿。
七零年代末,日本《朝日新闻》社针对这个群体的由来和生存现状做了一系列的深度报导,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轰动。日本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于1981年开始正式有组织的寻找和迎回这些残留孤儿和他们的后代。
从1981年到1991年的十年间,被日本政府找到并批准归国的残留孤儿大约有1200多人,加上他们的配偶和子女,这个群体的总人数大概在4000人左右。在后世的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4万余人。
对于这个群体,日本政府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国内舆论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正视和接纳这个在名义上的确属于本国国民的群体。而另一方面,这个群体的存在本身又是日本政府当年战败后抛弃自己国民这一行为的罪证。
因此,日本政府在表面上一直都在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寻找在中国的残留孤儿,而实际上呢,对于已经归国的残孤群体,在生活安置上又是极其的苛刻,对他们回国后的生活、工作、社会福利等方面并没有给与充分的保障。
所以,这些归国后的残孤人群,绝大部分在日本的生活都十分的不如意。尤其是像李广志和高大力这种十二、三岁跟随父母过来的青少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感受到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排挤和恶意。虽说和他们的父母辈相比,在语言交流方面要强出很多,但同样很难融入日本的主流社会。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在日本长大的残孤二代和三代们都极其的亲密和团结。在他们看来,整个日本社会中,只有同属残孤后代身份的人才能互相理解,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这也是方才孙大智在得知李广志二人也是残孤后代时,会特别惊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