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近百年的实际了解中,妖兽三人已经成功的得到了仙冢内任何一个位置的分布,甚至连整个仙冢的地形结构和每一个物品的摆放位置,都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了构画。
这些构画并非是他们三人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自己的身型扩充到其他地方才得到了,毕竟他们几个人在被关押在牢笼内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法术,就像是个普通的动物。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将整座仙冢内的构造和任何的物体的摆放位置了解清楚,完全要归功于那些在仙冢内流窜的小型昆虫,并非是攻击柳逸的噬骨蛛而是一种体积更小的魂虫。
魂虫,体积只有小拇指甲盖三分之一的大小,并且他们的躯体和骨骼都十分的柔软,无论是什么样的缝隙,他们都能够成功的进入,并且他们的视线和记忆还能够相互传输。
因此,在利用了魂虫的这个特点后,他们妖兽三人就能够和魂虫达成一个共识,在对方从外围得到了视野的扩展后,他们在利用魂虫的特殊能力将之专属到自己的脑海之中。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够将魂虫的力量灌输到自己的脑中使之变成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记忆,这就能够让他们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了解到周边任何范围内的环境和机构的分布。
否则的话,无论他们在这个地方待在场的时间,也绝对无法得到任何的了解,不过好在他们这几个家伙并没有因为被关押而变得颓废,也算是为柳逸开创了一个合适的道路。
所以,现在的柳逸并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意见,而是直接跟在虎啸的身后,借助着虎啸他们的知识,柳逸则能够顺利的离开这座仙冢并前往寻找李方天,这是一个合理的举动。
不过令柳逸感到有些疑惑的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此刻仙冢的所有构造似乎在他的脑海里都有了一个大致的构图,构图虽然简略,但每一个部位和机关都标注的清楚。
甚至连一些藏匿在暗格内部的机关匣子和宝物柳逸都能够看到,这不禁让他将自己的视线投射到了胸口部位的琉璃珠上,只有使用了红色琉璃珠才能够让柳逸得到这种视觉。
可如果柳逸没有记错的话,先前的他应该已经在其他的地方使用过红色琉璃珠了,虽然恢复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柳逸却并没有利用过红色琉璃珠观测这座仙冢内的任何情况。
并且,就之前柳逸的实力来估测,他所能利用红色琉璃珠开拓出的视野最多也就局限在表层,根本无法深入到暗格之内,这就更让柳逸感到疑惑了,难道说柳逸脑子变异了?
这只是一个开玩笑的说法,根本没有任何的事实根据,反倒是当柳逸意识到自己体内的实力晋升后,他这才勉强饿回忆起,原来先前属于格斯先祖的记忆已经一并传输过来。
而这些对仙冢内部的构造和了解,也全部都是当初储存在格斯先祖脑海中的东西,如果不是柳逸想要急切的离开这里的话,估计也不会让大脑中潜意识的东西直接跳了出来。
大约花费了一盏茶的功夫之后,他们三个人则是成功的出现在了一扇厚重的石门前,这个石门是暗灰色的,表层除了石块本就具有的毛刺外,便再没有任何的特殊图案存在。
这不禁让柳逸感到有些诧异,身为一个仙冢的石门,在其表层或是周边应该有机关的存在啊,可眼前这道门非但没有任何的机关存在,甚至连门缝都没有,这岂不是太奇怪?
而就在柳逸感到疑惑的时候,他的脑海则是下意识的反馈出了一个消息:这个门就是格斯先祖专门设计的无机关门,想要打开它,必须要利用高强的力量进行撞击才可以。
看到这里,柳逸不禁感到有些可笑,这个格斯先祖还真不愧是创造仙冢的创始人,脑海里的点子还真的是千奇百怪,这个门如果放在柳逸他们的年代,估计会难倒千万修士。
毕竟在每一个掘灵修士的脑海中都存在着一个特定的开门规律和一系列的对付机关消息的咒语,而突然出现这么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石门,估计那些修士费尽心机也想不到招。
而反观此刻的妖兽三人,则已经逐渐的后撤了一段距离,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右手手臂为冲撞点,此刻的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只要能打开门,就可以了。
在妖兽三人统一的调整了自己的呼吸之后,他们则是不约而同的迈动急促的步伐朝着石门的方向撞击而去,速度之快,转瞬之间,便已经抵达了石门的位置,并将冲撞施加。
可是他们三人所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特别的显著,毕竟先前和格斯先祖战斗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灵气都遭到了不小的消耗,如果想要填充却还需要一大段的时间才可以。
但现在这个环境内实在是太危险,并且他们也不是很确定什么时候那个格斯先祖会再次出现,对方的狡诈是出了名的,说不定离开只是个暂时的躲避,好找机会展开反击呢?
所以,现如今的妖兽三人即便是拼上自己晋升的力量也绝对要将面前的是门撞开,至于在后面还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现在根本就不考虑,毕竟眼下的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
大约在他们三人反复冲撞了四次之后,面前那扇厚重的石门方才出现了明显的碎裂,而就在最后一下撞击出现的时候,一群诡异的蝙蝠则是直接在门碎裂的一瞬间飞了出来。
黑压压的一片,只一瞬间便将周边的火光全部覆盖,宛若流动的黑色浮云,给人心中营造出一种诡异与紧张的感觉,而看到这里虎啸则立刻解释道:“这些是吸血蝠,赶快趴下,千万不能让它们碰到,否则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吸血蝠可以在三个呼吸的时间内让一个活人变成一具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