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换源:

第十九章 资金问题

作品:汽车帝国|作者:郭四先生|分类:综合其他|更新:2024-11-05 03:26:56|下载:汽车帝国TXT下载
听书 - 汽车帝国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第二天一大早,萧太一就跟汪奶奶、汪爷爷告别,反回了江洲市。

回到摩托车厂后,萧太一拉着包玉刚,两人躲到减震器厂,捣鼓了两天,按汽车各个部位用的减震器,整整给生产了一百套,然后打包给汪老爷子发了过去。

虽然不知汪老爷子的打算,但听老爷子的口气,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应该还有得等。对自己产品的质量,萧太一有着绝对的信心。不管最后减震器厂采用哪种方式处理,对萧太一来说,都是必须拿下的。

一个企业要想有序运行,离不开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一是宏观政策环境,在80年代中期的中国,这是尤其重要。不管后面要采用哪种方式经营,既然汪老爷子发话了,那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这道关闯过了,从后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就不会再有问题了。

其次是人员的问题,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更不是问题。当时的中国大陆人员海去了,不是没人,而是很多人都没工作,就算有工作的也往往是一个坑有好几个萝卜。因此只要厂子里愿意为未来的减震器厂解决工人身份问题,人员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就厂里这两万号人,他至少五年内都不会缺人。

第三是资金问题。这对萧太一来说,如同政策一样致命。要说萧太一的积蓄也不少,这些年工作下来,因为每天都在家蹭老爹老娘的,他的工资是一分也没花。这一算下来也有个三五千,放到一般家庭里,那也算是一大笔钱了。但要说靠这钱把减震器厂运行起来,那是塞牙缝都不够。

按萧太一的计划,要想把减震器厂重新启动起来,这流动资金,少于100万怎么都不行。

根据萧太一的计划,第一步不是急急忙忙的复产,而是要把现在减震器厂的厂容厂貌作一整治,把屋顶刷蓝、墙体刷白,车间内所有地坪重新打掉铺一遍,让整个厂容厂貌呈现一种新气象,这对重塑减震器厂的形象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是他认为现有的车间工艺布局较不合理,工序与工序之间流动非常不畅,直接影响了工人的效率,需要改正,重新调整。

第三,他认为以前减震器厂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既有设备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工厂质量管理水平的问题与工人的质量意识问题。要说这个时代,质量管理水平最好的国家是谁,那是和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虽然萧太一对这个国家也不是太感冒,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现在、甚至是以后的中国学习的。

始于50年代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日本企业的崛起,是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的,这让日本人不但进入了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更是在美国市场与欧洲市场上,与美国、欧洲的工业巨头们的同场竞技过程中,毫不落下风,甚至在一定的时间内占领了上风。

所以对萧太一来说,减震器厂投产前的第三件事就是培训。结合减震器厂的工艺流程,萧太一准备编制一份自己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在投产前,用半个月的时间,给所有的人进行一次深入的培训。既要有理念的灌输,更必须得有方法来保证这种理念能落到实处,落到工作中,制造出优秀的产品来。

这三个工作下来,怎么也得一个月。这里面就得有两个支出,一个是厂房的修缮、美化支出,二是人员的工资支出。按萧太一初步招聘200人,平均每人开出50元/月的工资水平计算,这第一月光工资支出就得10000元,这厂房的修缮与美化,相关材料费下来也肯定不会少。对这个时代物价水平还没有深刻了解的萧太一对这块的估算抓瞎,暂时只估算了这块费用,太具体有多少,还不清楚。

这是以上两块支出,最大的支出还是生产后备料支出。

这大江减震器厂当年是为大江摩托车厂配套的,具有摩托车前后两个规格的减震器年生产能力80万支,也就是说具有月产7万支的能力。萧太一相信,经过自己的工艺改造后,虽然工人少了,就凭现有的设备,月产十万支、二十万支都不在话下。

前段时间,萧太一详细了解了一下厂子里的减震器生产成本,扣除人工、折旧、动力成本后,每支减震器的材料成本约为5元。但考虑到未来国家进行的价格改革,减震器生产用的原材料不可能还象现在走计划内,材料价格会出现成倍的上涨,每支减震器的材料成本怎么也得涨到个8至10元。按一个月的账期周转及初时月产十万支计算,光这备料就得小80万元。更别说还有员工的工资支出。

对员工的工资支出,萧太一可没打算吝啬。

对未来员工工资问题,萧太一也有了完整的方案。

按萧太一的打算,未来他打算把自己公司里面的员工按工作性质分为五个职能序列,工资分为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两块,其中绩效工资通过工资系数来进行调整。

这第一个职能序列为公司的管理序列,对象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比如他计划内的包玉刚、赵德铭、王德平。

这第二个职能序列为一般管理岗位,主对构成人员为财务、人事、行政、后勤等非经营性的一般管理人员。

第三个为研发序列,主要构成为人员为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虽然萧太一记忆中有大把大把的汽车行业未来先进的技术,但他还未疯狂得到认为就凭自己一个人就能改变中国未来的汽车行业格局。这种事情只能存在于那种yy的小说中。一个世界能否改变,关键不在于某个人有多强,而在于他能否带能一批人跟他一起改变。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只有完成了对人的改变,才能完成对世界的改变。

第四个为生产序列,主要构成人员为车间工人、质检、仓储、采购等与物资配送、转换相关的人员。

第五个为销售序列,主要构成人员为公司的销售人员。

针对这五个职能序列,萧太一有着不同固定工资水平与绩效工资水平,不同职能序列的人员根据自身工作的不同,其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都会有不同,当前的萧太一还没有具体的确定方案,但有个整体的工资控制水平。

按萧太一的规划,这五个职能序列的人员是按摊到每支减震器的成本上去的,他初步规划为每支减震器的工资水平为1元。按月产十万支计算,每月的工资开支数为十万元,分摊到每个员工身上,这就是个小500元。这工资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0倍以上,就算是萧太一的老爸,身为大江摩托车厂的党委书记,现在的工资水平也不过这个数。

但这都得要钱,尤其是起步的时候。

现在的萧太一,不说一百万,就是一万元也拿不出来。就算萧父萧母,甚至是佳佳家、汪奶奶家全部一起凑,也不可能凑出这个钱来。况且萧太一压根就没想过要自己的亲人们为这事头痛。

当年的萧太一就因资金而头痛不已,不想如今重生,还得为这事头痛。

对这个问题,萧太一也没好的解决办法。初步计划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银行贷款,借用大江摩托车厂的平台,与银行进行谈判,希望至少可从银行贷出个50来万。

二是争取厂子里给点预付款。从厂子里的反馈来看,对萧太一提供的新式减震器,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可以通过产品让利的形式,向厂里争取50来万的预付款,以解决厂子启动资金的问题。

说实话,这两个方法他都没太大的把握。

首先说银行贷款,如果贷款给大江摩托车厂,那当然没问题,但要让银行贷款给他这个小减震器厂,无论是租赁经营还是实行股份制,银行答应的可能性都不太大。这就看能不能跟厂子里谈一谈,厂子里给作个担保,可能还有些希望。

向厂子里争取预付款的事,这事的难度啊可能比贷款还难。现在厂里的资金非常紧张,其实一直都是靠贷款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厂里在不见产品的情况下,更不用说还有他那非常清廉的老爸在,那基本上是没戏的。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他拿出一项技术去卖,现在国内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对先进技术都有种近乎病态的痴狂。但这事也有风险,对引进老外的技术,国家与企业向来是舍得花钱的。但对国内,很多时候是讲究的一种奉献,说不定他拿出来后,就被奉献掉了。所以这种方法,萧太一也是不愿意轻易用的。

这真是个难解的结啊,一文钱难死英雄汉啊。

萧太一感叹道。

play
next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