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李煦宁一愣,方才这为首白衣人所诵咒语竟是弥勒佛心咒,直觉这白衣教当真甚是怪异。
愣神之际,遭那八卦阵势所镇虚空轰然一颤,一道虚影突兀显出,直把那虚空撑得裂纹如网,几欲脱出。却又被那四象之势一压,两相拼斗之间,纷自连颤三颤便碎至虚无。
李煦宁当下便是一顿,身内经脉乱颤不休,暂缓斗法,收手站定,饶有兴趣地瞅着那为首白衣人,问道:“方才弥勒佛心咒罢,阁下这白衣教当真甚是有趣,既修鬼神附体、召请阴神之法,又修这佛教心咒,去除那民间符咒神打之余,不知这正统道门法术又可曾修得?”
“你这小娃娃又怎知我白衣教之密。”那为首白衣人并未瞧出李煦宁之状,厉笑道:“这正统道门法术呵,夺来得可算?”那为首白衣人反手化出一长形四棱方木,其长尚未至一尺,宽约莫二寸,厚约莫二寸,为栗子皮色。
“天蓬尺!”李煦宁脱口道。
所谓天蓬尺,即道门法器之一,或称之为法尺,为一四棱方形短木棍,《道书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法尺为桃木制或铁制两种,天蓬尺多为四棱,六面分刻有二十八宿、日月、紫微讳(即中极紫微大帝之名讳),天蓬讳(即天蓬元帅之名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即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这天蓬尺可召请雷神仙真,乃至天蓬元帅等诸多仙真下降诛邪除妖,这天蓬伏魔大帝体系为神霄道法之一,譬如《上清天蓬伏魔法》便是以天蓬元帅为主法术系,其内体系甚是庞大繁杂。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钟、天蓬神尺、天蓬大法流传千年,威力甚大。
提及这天蓬元帅,想来诸多人皆会系至《西游记》猪八戒,实则天蓬元帅为道门护法神北极四圣之一,威名赫赫。便是莫愁所在的天灵派亦是有诸多供奉召请北极驱邪院仙神之法,而这方天蓬尺更是为雷劈木,即雷击枣木所制,当下李煦宁便起了心思。
甫一相识之时,莫愁便是因那雷击枣木六面印而寻上李煦宁,其后更有多次斗法之时将之交于莫愁施用,李煦宁自是瞧得清莫愁对那法器颇为心动,如今见得这更适天灵派之物,又听那为首白衣人言此为夺来之物,自是起了心思。
“正是天蓬尺。”那为首白衣人嘿笑一声,道:“数年前,因那紫金山一役,这道门各大道派四方寻查我白衣教,这方天蓬尺正是一道门小道士之物,恰巧那日遇上,将之收拾之后便得了此物。”
原来如此。
“那又如何。”李煦宁道:“这正统道门法术阁下可施展的出?如若不然,亦不过一烧火棍罢。”
“哼!手底下见真章。”那为首白衣人当即道:“自那日得此法器,又自那小道士得了修行之法,我便修习至今,本不欲将之暴露,今番便以这法术将你收拾了去。”说罢将那天蓬尺当空抛起,掐诀默祝,立时之间,行云翻涌,电掣雷鸣,一硕大雷云自九天激射而来,显出一十二道神将虚影。
“十二支直符使者?”瞅着那颇为清晰的一十二道身形,虽未曾见得这一十二位神将为何,但李煦宁却是知晓那天蓬元帅麾下一众神将之中,仅有十二支直符使者符合那为首白衣人所召请来的神将。
那为首白衣人接过那天蓬尺,厉笑道:“不错,正是十二支直符使者。临!”那十二支直符使者手中神兵立时一直,一十二道人头大小雷球纷自那一十二柄神兵中射出,
《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北极天蓬大元帅,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阴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举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同书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气,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
道书中首载天蓬者为《上清大洞真经》卷二,但已演变成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气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将,二神待立。”并附有存思图,其天蓬大将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亲,乃人体脑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见《上道禁经》、《三匝斗内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书》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须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户之时,以净水一钟,安神尺于水钟之上,俱置天蓬元帅真形前。次安九天宝印,在水钟下。然后二手结元帅印,存见五脏分明,六甲五脏分明,六甲六丁待卫。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虚中来罩兆顶,紫气出于泥丸后户。盖于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帅,长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齿九通,念净天地神咒。又叩齿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过。毕,再叩左齿,撞天钟;后叩右齿,鸣天磬;次叩中间二齿,击天鼓,各七通。然后微咒之,务以数多立限,若至万遍,功德满足,邪鬼魔精凶恶妖怪,闻名即去,万病千殃,传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涌泉,破五鬼疫疠,降六天故气,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随咒绝其影响矣。用印封锁鬼洞,伐戮蛟螭,通达章词,无截遏之侮,吞佩贴镇,有起死之功。”由此看来,这位天蓬元帅不仅可以养护身心,亦是辟鬼驱邪的猛将,于是从北斗星神、泥丸身神演变成为道教神系中的第一护法,影响随之愈巨,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钟、天蓬神尺、天蓬大法遂流传千年,威力甚大。
天蓬咒
南朝陶弘景祖师《真诰》卷十载天蓬咒,谓此咒属北帝煞鬼大法,内隐丰都六宫鬼神名讳,“鬼有三被此咒者,眼精自烂而身即死矣,此上神咒,皆斩鬼之司名,北帝秘其道。若世人得此法恒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此所谓北帝之神咒,煞鬼之良法,鬼三被此法,皆自死矣。”天蓬大法自东晋以来,主要秘传于道教上清派中,继杨羲、郑思远、陶弘景、董大仙、北华仙人之后,初唐又有邓紫阳精通此法,并创道教北帝一派,天蓬的神格与地位亦大大提高,成为威震唐宋时期的北极四圣首辅。《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夫天蓬神咒出自《北帝玄变真经》,古今修学上道,无不先当授行。盖驱伏魔试之上法,不死致仙之径路。兼元帅真君门下有董大仙者,专于此道以成高仙,驱用直月五将,奏拜鹰犬灵章,助翼威神,斩馘小丑。及紫阳邓天师有倒持之法,七字密语,玉尺神印,流传尘世,功验难穷,无所不治。”
随着神霄派的兴起,以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为主尊的众多神灵皆被纳入神霄派神系。天蓬元帅亦成为雷部首帅,并出现了多种威猛忿怒的变相。《道法会元》卷一五六说:“祖师九天尚父五方都总管北极左垣上将都统大元帅天蓬真君,姓卞名庄。三头六手,执斧、索、弓箭、剑、戟六物,黑衣玄冠,领兵三十万众,即北斗破军星化身也,又为金眉老君后身。生于周时,孔子称卞庄子,即其神与。元帅威猛,制伏妖魔。凡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役雷神。独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显验。元帅侧有从童,或骑夔龙,部领一气都统大将军,直月五将军,飞鹰走犬二使者,无义神王,威剑神王,战伐神王,聋兵哑将,黑杀洞渊,三十万兵,三十六大天将,无鞅天仙兵吏,并在煌煌紫云火焰之中。”或显四头八臂,亦大忿怒像:“身长千尺口齿方,四头八臂显神光。手持金尺摇帝钟,铜牙铁瓜灭凶狂。手执霹雳宰镬汤,雷震电发走天光。草木焦枯尽摧伤,崩山竭石断桥梁。倾河倒海翻天地,收擒百鬼敕豪强。捉来寸斩灭灾殃,吾使神剑谁敢当。”俨然成为雷部的第一威神。
这类咒之秘法自东晋以来,主要秘传于道教上清派中。继杨羲、陶弘景、郑思远之后,唐有。
法坛上通常至少应陈列宝剑(桃木剑)、令旗、令箭、令牌、天蓬尺、镇坛木这五大法器。
在道教的正一派,例如龙虎山张天师府,在授箓时按《天坛玉格》,授予箓生法名、神职,并颁发职牒、符箓,同时也会发给这五件法器。
明清以后的道教天蓬尺较多,若是元以前的天蓬尺已是稀有之物了。北帝派是道教上清派支派。属于经箓派道教。唐代道士邓紫阳,诵天蓬咒,感北帝授剑法,见重于唐玄宗,开北帝派。邓紫阳传其子邓德成,后有邓延康、黄洞元、瞿童、何元通传其术。北帝派传《北帝经》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祸之事。上清天蓬伏魔法:以天蓬元帅为主法的法术,体系庞大。据云:“昔上清紫微宫北极尊都天大元帅天蓬真君降传秘密之法,务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诀,以付修真之士。”后为上清董大仙所得。
统领大军
在天蓬元帅的麾下有一大批猛将,重要的有:
1、天罡大圣:
“身长百丈,素罗衣,披发,左手掐诀叉腰,右手执剑,跣足丁立,面紫色,三目,中目光明照耀天地,顶中出气两条,一青一白,青白中复出青赤气,如丝弥布天地。”
2、混元一气都统大将王煜:“顶通天冠,皂帻,金甲,皂衣,手执弓箭、戟。”
3、四目老翁雷霆杀伐大将陶元帅:“老人相,四目,执柱杖。左有黄判官紫公,服金花,恶相,仗剑。右有雷使者,黄衣黄巾,绿吊敦靴,玉带。”
还有三十六将,如:
1、九天杀童大将
“即北斗第八星乃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天杀大神,青衣大袖弁冠,执戟,领兵一万众,制御风颠百怪恶鬼。”
2、高刁北翁神将军
“即三洞天中三元神王、北都三杀大神,玄布缠头,皂衣大袖,左执金钟,右执玉锤,领兵万众,制御五瘟疫疠之鬼。”
3、长颅巨兽大将军
“即四海龙王,有四万天兵将吏,人面鸟觜,头有一角,手执钟,龙足,领兵万众,收摄山精邪魅,制伏虫元蛇毒虫之鬼。”
4、威剑神王大将军
“即风伯雨师,五岳四渎神王,雷公,领兵八千人,迎云游天请雨存役之,青衣大袖弁冠,口吐青气,左执剑,右执牌,领兵制御客亡野死,依草附木百怪之鬼。”
还有,五丁都司、七政八灵、直月将军、十二支直符,反正是构成了一个以天蓬元帅为首领的庞大天神体系,以执行紫微大帝的命令。(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