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混沌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五运通六气”一阵稚嫩读书声从不远处的二层小别墅中传来,如悦耳丝竹,如山涧清泉,咚咚欢畅。
只见一约莫六岁少儿正高声朗读,左手将书左右折叠,高高举在眼前,右手别在身后,脑袋随着诗句的韵律,身体随着脑袋的节奏,就这样抑扬顿挫起来,一副小诗人的气派,令人忍俊不禁。
少儿一身天蓝长袍,洁白的皮肤犹如刚剥壳的鸡蛋,大大的眼睛一闪一闪仿佛会说话,小小的嘴唇与皮肤的白色,更显分明。若不是周身一派现代建筑景象,真要以为是古时读书人家。
少儿乳名唤作宁宁,盖因出生时并无哭闹,安安静静,李家人皆感大奇。又因宁宁为煦字辈,遂起名李煦宁。李煦宁天资聪慧,迅速掌握大量词汇,发音清晰,喜欢刨根问底并具备非凡的理解力,李煦宁父母遂携之前往当地名塔崇光祈愿——
“轻柔,该走了。早先前往崇光,为宁宁祈愿。”
“恩。”
两刻钟后,李氏夫妇行至崇光塔,随接引道童进行繁琐的祈愿。宁宁此时已然2岁,步履稳健,跟随在父母身后,小脸一片严肃之象,学的倒是有模有样,颇有一副小道童的样子。恰在此时,转角迎面走来一颇有气度的道人,小道童恭礼:“玄真师叔。”
“恩。”
“见过玄真道长,道长近来可好?”李氏夫妇也随之出声,“宁宁,过来拜见玄真道长。”
“啊,恩,来啦。”正左顾右盼的宁宁回声道:“李煦宁拜见玄真道长。”字正腔圆,口齿清晰。
“哦,”玄真双眉一掀,目光注视至宁宁身上,显然是提起了兴趣:“李小子,许久不见,令尊近来可好?与之一别倒是一年有余矣。”
“回道长的话,家父近来身体安康。”李浩轩回答道:“清晨离家时家父也曾吩咐我代他向您问好。”
玄真闻言,捋须而笑:“无须如此,老道我与你父亲也算老友,当我普通长辈便可。”
“是。”
“今日前来有何事?”玄真望向李浩轩。
“今日前来主要是为小儿祈愿。”李浩轩回答,遂把宁宁的事告知于玄真。
玄真闻言愈发来趣,移身至宁宁面前,右手抚触宁宁头顶,闭目不语。些许时刻,“甚好!确实是个好苗子,”话还未落,似是想起什么,喃喃苦笑:“惜生不逢时。”
李氏夫妇满脸疑惑,相互对望一眼。又听玄真话音响起,“也罢,尽人事听天命。宁宁,随我来。”随即转身直上塔顶。宁宁忙跟随其后。
塔顶阁楼,玄真手捧一本古朴书籍,“宁宁,来,今日我便将道门祖师元玄真人留下的道统传承于你。”宁宁踮脚而望,那本古朴书籍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寻道真迹,意态跌宕,圆融苍润,更显飘渺之姿。
玄真又语:“元玄真人天人之姿,乃几百年来道门最有天赋之人,即便纪元将止,灵气退散,一身心境修为仍旧经天纬地,直入飞升之境,传下此《寻道真迹》便破碎虚空而去。在其之后,再无有所成就之人,道门也因此没落。你是我此生所见天赋最高之人,如今时代不同,人心浮躁,已然没有多人诚心修道之士,英雄末路,科技大行其道,望此真迹能在你手中发扬光大,光我道门。”随即将之递给宁宁。
宁宁接过,张口正欲问及,便听玄真道:“下去吧,以后你自然便知。”宁宁“呃”一声转身离去。玄真望着宁宁背影,默然轻叹:我欲乘风归去,怎奈生不逢时。这纪元,终将逝去!
……
此便是李煦宁手中古朴书籍之由来,距离那时已四年有余,盖因天赋异禀,观了不少书籍,六岁之所见与常人十六七无异矣。并于两年前随李家老爷子李国平学习中医黄白之术。
说道这就得先说说李家概况,李家地处tc赣鄱大地,乃是战争年间革命根据地,李煦宁太爷爷更是其所处地所属的地下工作组织书记,战功赫赫,建国后担任地区审判长一职(类似法院法官,不过权职要高很多),****年间遭批斗,平反一年后去世。
李煦宁爷爷自小因父亲参军被送至当地名医刘孔门下,也因此习得一身医术。膝下三子一女,李煦宁父亲排行老大,年轻时曾参军多年,退伍后分配从政,现任赣市武装部部长一职,其余暂不赘述。
李煦宁不负天才之名,两年里熟读诸多中医经典,一身医术已然登堂入室,寻常病症已无难处,惊煞旁人。
倒是那本《寻道真迹》无多大进展,竟只能翻动两页。询问玄真道人过后,才清楚其中之缘由——《寻道真迹》乃是元玄真人破碎虚空之前所传,其中禁制颇多,需顺应境界方能开启。而李煦宁并未进行任何修行之法,自然也就开启不了。
然而此时的李煦宁因并未进行任何修行之法的原因导致先天之气散去八九,若不是其爷爷李国平不间断的以中医之法调养其身,估计先天之气早已耗散殆尽。为此李家之人也是不由扼腕叹息,李煦宁更是为此郁闷多月。玄真道人遂给之以当头棒喝。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载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自成体系,沿传不绝。”
李煦宁一直记得玄真之告诫,“宁宁,你一定得记得,成仙是目标,丹法是手段。一切手段皆是为了达成目标。修行丹法即是为了成仙。”
顿了顿,玄真接着道:“什么叫修仙?什么叫神仙?什么标准叫炼成?在老道我看来,只有与道合真,自身和宇宙之道合为一体,才能够叫做成仙。套用如今的内丹术语,至少要达到炼神还虚,或者叫能出阳神,才算是成功。在此之前,什么打通任督二脉,运行大小周天,什么能出阴神,能定中看到事物。这些功能,或者叫这些神通,只是修仙过程中的各种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某一种修仙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而已。把方法当作目的,岂不是相当于猎人不满足于打到很多猎物,而仅仅满足于有一把好猎枪?当然,到达这些境界就满足的人,很多,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至少比普通人强吧。正如登山,每上一步,就有每一步的风景,比躺在家里睡觉要好,但是顶峰的风景,也只有攀上顶峰才能知道。你不过是错失直接修炼先天炼精化炁之机,多出个炼己筑基的过程而已,无须如此介怀。”
正如那当头棒喝,李煦宁幡然醒悟。修道养德,内功外行。修道为内在修炼,即内功;养德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炼的进步,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样也会带来修炼功夫的精进。反之,若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
昔秦皇、汉武贵为天子,毕生求仙,终不可得;而陈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过是一个箍桶匠。可知修炼之道,不在贫富贵贱,道家所谓“炼药无拘富与贫”,关键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德,故“道不妄传”,修炼家云:“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对于修炼者来说,首先必须广立功行,方成大道。经云:“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欲成天仙者,须立一千三百善。”顿时光华拂面,显然心境已上一层楼。
如此,李煦宁开始了正式的修行之旅。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