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若要走出树林的信心早已因越往前行越困难,被磨灭的所剩无几了,方才虽有了轻生的念头,不过是在心神不安之下,这时却是已存了必死于此的心。
她此时看到亮光,如久旱逢甘霖,大喜过望,心想好歹不用死在这个诡异之地了,她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没走多远,只觉得脚下踩空,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已“噗通”一声跌入不知是水沟还是什么水流里了,她的双腿也似乎教什么东西牵绊住了。
她用力地挣扎了几下,但由于用力过猛,一时不妨扯痛了伤口处刚结不久的痂,她的双腿好容易才脱离了束缚,她便向前胡乱游去,好在那水流虽深,却未曾将她完全淹没,只淹到了她的嘴下,她越往前游越感到刺骨的寒冷,冷得她直打哆嗦,开始不停地咳嗽,她这才后知后觉,自己是跌进寒潭里了。
她往前还没游多远,却忽然发觉前方的亮光越来越近,好像正在向自己移来,随着那亮光的移近,传来了几声抱怨:“是谁半夜不睡,搅人清梦啊!”
南若在这阴森的树林子里胡乱行了这许久,虽然要面子地强撑着,可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小姑娘,怎么会不害怕。这时听见有人说话,她当即就惊喜地高声叫了出来,语气中也带着几分乞求原谅之意:“我……我……我是过路的行人,因迷了路,才行至此处,搅扰了主人,还请您见谅。”
那人听完后,过了半晌方才好奇地询问道:“小姑娘,你可知道你跌进的不是什么普通的湖水河水吗?”
南若咬了咬唇,“我知道。”
那个人长长地叹了一声,才道:“那你定然是不知道这是寒潭了,你只要在里头待到了天明,一条小命势必就要送了。”然后顿了半晌也未听到南若说话,“咦”了一声,“你怎么不求我救你?”
南若正要开口回答,眼前突然出现一点光亮,原来是一个老和尚,他手执着火折子正和颜悦色地端详着她。
南若头一偏,神色间就有几分凄苦,道:“左右我也是不想活的了,大师傅,你救与不救,又有何差别呢。”
那老和尚只是摇头,不停地叹气,似是惋惜,正要开口来劝,却已有声音从不远处传了出来,“小小年纪,何以舍生求死?”
南若闻言忍不住哽咽起来,“何谓生?何谓死?”
远处传来一声轻叹,“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小姑娘既不惧死,又何畏生?”
南若喃喃地念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她沉吟了半晌,讷讷地不知言语,再一想到“既不惧死,又何畏生”,陡然间便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倒是远处的那个声音再次传了过来,“师弟,救小姑娘上来吧!”
南若失足跌落寒潭后,又被那老和尚送去了浴泉寺,她昏迷不醒,被大夫断定无药可治,南太夫人知道后慌了神,忙遣了车轿就要把她送回真定,谁知让钟夫人的姨母周老夫人在她归家途中遣了人把她接到了扬州府来调养。
原来周老夫人接南若来扬州府并非偶然,她跌落寒潭之后,南太夫人听浴泉寺的小沙弥尼说南若已经气若游丝了,南太夫人怕她就此撒手人寰,忙差人事先知会了钟夫人要将她送回真定养病。
钟夫人那日恰在接待周老夫人的小儿媳郭四太太,郭四太太听了就遣人禀了婆婆周老夫人。周老夫人得知后便于半道将南若的车轿拦了下来,又送信给钟夫人,钟夫人也怕长途跋涉,左右折腾误了给小女孩儿治病的最佳时期,况那周老夫人是她的亲姨母,素来疼爱自己,也就放心将小女孩儿托付给她了。
钟夫人素来贤良大度,颇得姨母周氏喜爱,她出阁之后与周老夫人仍旧来往亲密。南若被周老夫人接过来后,谢家人见周老夫人把南若看得竟比自己的孙女儿还要重,事无巨细,都要亲自问过方才安心,谢家上下见状便也不敢稍加慢待了,她的病这才好了起来。
紫绢实在替自家姑娘不值,留了画笺陪着南若,自己则回真定找钟夫人去了。
南若在谢家便和画笺相依为命,闲暇无聊时,两人便一块儿说话,只听南若嘴角带着浅笑,语气很是温和地说道:“近来我病好得差不多了。明儿个,朱大舅母要带着两个表姊去妙通庵上香,让我也去,说是酬谢天恩。你也同我一起去吧!”
画笺欢快地应了,“这些日子可真是累着周老夫人了,周老夫人总是在佛祖菩萨面前祈祷让姑娘早日康复,姑娘跟着朱大太太去上香,倒也好!”
南若笑言:“我也是这个意思,回头我精神再好些,便帮着几个舅母,还有姨祖母抄些佛经供奉,你络子打得很好,回头从我箱笼里拿了丝线,你多做些小玩意儿,送给表哥表姊们也是咱们的心意。”
画笺就说“好”,又叹:“只是这些日子照顾姑娘不敢假手别人,这才没分开身,姑娘好啦,我这浑身都是劲儿,使也使不完,我明儿个就开了箱笼。”
南若噗嗤一声笑,嗔她“性急。”又问她箱笼里可有佛经,主仆二人就又说了会子话,画笺才起身出去。
妙通庵位于城北和谢府相距不是甚远,谢家女眷向来都去那里上香礼佛。
庵堂虽小却在扬州府泰兴县内颇负盛名,每日往来的香客虽称不上摩肩擦踵,人来人往却也热闹非凡。
南若跟在谢家两位表姊身后由画笺扶着下了马车,谢家随行伺候的丫鬟婆子紧紧围随着太太小姐,护院则跟在后头不远不近处。
南若还没来得及去看山门前琳琅满目的货物,就被一干人簇拥着进了正殿进了香,紧接着又被住持玄慈师太请到了后面的山房去歇息。
南若因大病初愈,这一番下来只觉得疲惫,忽有小沙弥尼前来禀报玄慈师太,“师祖,玄度师叔祖有请南姑娘。”